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618048
大小:59.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5
《微创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创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体会王怀芬(山东省沂水县人民医院山东沂水276400)我院自2005年4月〜2010年4月,应用YL-1型颅内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4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木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岁。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平扫,显示呈新月型稍高或等密度影,部分病例呈高低密度混合杂影,全部病例均有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血肿量60〜125mm。除2例为双侧血肿外,其余均为单侧血肿,有明显头部外伤史者17例。头痛16例,伴恶心呕吐者9例,意识
2、障碍9例,不同程度的祌经功能障碍6例。1.2治疗方法根据CT片扫描所示的血肿位置确定在头皮的穿刺点,避开大的血管及静脉窦,常规消毒头皮,利多卡因局麻后,选用2.0〜2.5cm讼的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针固定于电钻后钻入,出现落空感后退出钻头,留下引流针管拧紧塑料盖帽,侧孔接引流管,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吸,多次抽吸量为总量的50〜70%,生理盐水冲洗等量置换冲洗,接好引流袋保留3-4h后开放引流,每天1-2次,于冲洗前抽洗血凝块,根据出血凝固情况可酌情注入尿激酶,根据复查CT观察血肿的清除程度了解脑受压后恢
3、复情况,直至复查CT血肿基木引流清除,3-4d可拔除穿刺针。2结果木组20例均一次穿刺成功,其中2例血肿同时双刺穿刺引流,经治疗后病情好转,9例智力和精祌障碍者24h内清醒,其余各种症状均好转或住院8〜14d消失,复查CT受压脑组织复位,无死亡病历,未发生颅内感染、脑组织损伤、气颅等并发症。3护理3.1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及家属求生愿望占首位,随着术后患者病情减轻,怕致残心理占首位,因此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术前向其介绍手术效果,术后介绍注意事项,耐心做好疏导工作,向艽介绍此类患者己经康复恢复正常生活的例子,使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
4、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3.2术前准备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并做好记录,以供医生手术参考和术后病情对照,本组病历有意识障碍者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降温等。血压升高者术前按医嘱使用降压药,烦躁不安者根据病情予以镇静剂。颅内压增高或奋脑疝者快速应用速尿及20%甘露醇以防止病情恶化。手术在病房或处置室进行的,术前室内空气及床铺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枕上覆盖无菌巾,备好手术用物、用药,做好家属及医生的联系工作。3.3引流管的护理血肿腔内的引流管,应保持低位引流以利残存血及血凝块引出,妥善固定引流
5、管,头部制定,不能将引流管压于患者的头下、身下或扭曲。搬动患者时砬先固定好穿刺针,暂时关闭引流管再搬动患者,防止逆行感染和引流管脱落。保持头部穿刺引流部位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一般每曰消毒更换敷料一次,注意观察局部情况,如发现局部冇渗血及脑脊液漏出,或局部肿胀情况,及吋报告医生。3.4病情观察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或出现烦躁不安时,注意是否冇再出血、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高热或引流不畅等情况;瞳孔变化对脑出血患者尤为重要,观察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以及对光反射情况;血压呈持续升高吋应结合艽他观察指标分析奋无颅内继发性
6、出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并分析是中枢性高热还是感染性高热,若为中枢性高热应采取物理降温,以降低脑细胞代谢,减轻耗氧量,保护脑组织。若为感染性高热,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及地塞米松,并给予物理降温;密切观察奋无头痛呕吐及共济失调情况,及吋发现脑疝发生的先兆情况,迅速配合抢救和处理。3.5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限制探视人员,以免患者情绪波动加重病情。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以保证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防止口腔细菌或霉菌感染。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并建立翻身卡或应用气垫床,每2小吋翻
7、身拍背一次,以防发生压疮。做好二便的护理,尿失禁者使用接尿器或留置导尿,保持人便通畅,预防便秘。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1次,地面、桌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3.6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瘫痪肢体,在发病3天内注意保持良好功能位置,若颅内压增高,并发症多者暂不进行被动运动,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进行适度、短吋间的被动运动,同吋对瘫痪肢体按摩,避免患者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等后遗症的发生,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使患者达到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适当的早期康复训练给中晚期康复打下基础,而II不会导致病情加重及再发,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