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610816
大小:288.8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5
《(宋春芳)前置性作业的设计3数列的综合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专题数列的综合应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分析与结果运用部分前置性作业设计一、与前置性作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的定位内容选自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考试复习丛书《高职考专项突破训练(二轮复习)》数学《专题11数列的综合应用》。涉及数列的通项、递推公式以及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各个知识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考查。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学内容的细化1.知识点梳理(1)已知,求通项%,当n=l时,%=;当n>2时,久=.(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数列等差
2、数列等比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定义的都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数列.项都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数定义式:列.定义式:中项成等差数列,则:a,G,6成等比数列,则:通项a„=««=求和Sn=Sn=1、等距性:若m+n=p+q,1、等距性:若m+n=p+q,则:则;性质2、a.f=aftf+d;2、aft=a.,t-;3、S„,S2n-Sn,S3n-S2n,...成等差3、S„,S2n_Sn,S3n-S2n,…成等比1.技能要求(1)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其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
3、关的数学问题;(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数学建模的能力,并渗透类比、化归、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3)体会数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1.前置性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数列的综合应用2.前置性作业的形式•预习:阅读教材内容,整理数列这一章节的相关知识要点•习题式练习:完成下发讲义中的四个题目3.前置性作业样张★学习任务次序:第1次★任务布置时间:2017年3月6日★学习任务的内容(形式):本次学习任务面向数列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突出数列的综合应用。主要内容(形
4、式)是:!教师批改后反馈龍■1•1•1•整理数列的有关知识点:5;与an的关系;等差数列;等比数列111习题:1.(2011高职)在等比数列中,若3曲=5,则a,a7=(•)1•1A.5B.OC.15D.251•112.(2012高职)在等差数列U}中,若a2=4,a5=13,ae=()111A.14B.15C.16D.17■1■3.(2013高职)已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n=1-^1春1则公比參1■14.某商品的原价为200元,若连续两次涨价10%后出售,11■1则新售价为()■•龍■A.222元B.240元C.242元D.4
5、84元1•15.有一座5层塔,若每层所点灯的盏书都是上一层的2倍,一共点■1•193盏,则底层所点灯的盏数为111学习过程和遇到的困难及阻碍:1•1■11111■1■1•1•第二部分前K性作业学生完成情况分析—、完成情况习题完成情况正确(人)错误(人)第一题:等比数列的性质240第二题: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40第三题:等比数列的定义186第叫题:等比数列的应用(通项)168第五题:等比数列的应用(求和)1311二、原因分析1.第一题考查等比数列的等距性,比较直接,属于高职考中的基础题,全部做对,说明学生在对知识的整理作业还是比较认真的
6、。2.第二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计算量也不大,所以学生答题情况也很好。3.第三题比较难,考查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的错误原因是对与an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很多女生看着的式子,不知道该如何求解。也有计算错误。4.第四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际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题目意思的理解不到位,以及计算错误。5.第五题是数列的应用问题,考查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错误人数也最多。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另外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很关键。三、解决对策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审题能力,做题一定要看
7、仔细,是等比数列还是等差数列一定要明确。一般来说,题目屮所给的每一个条件都是会用到的,你如果没有用全,那就会出现错误了。在学生做题时可让学生把一些重点的语句圈出来,避免一些不小心的错误。2.对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老师应该通过具体举例來加深学生这些概念的理解。如对与an的关系的阐释要更加细致,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3.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讲解解题的思路,特别是应用题。教会学生阅读题目的方法,将重要的数字与数量关系用笔圈出,理通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数列的应用问题,要教会学生去发现题目中蕴藏的数列的规律,从而能够顺利地应用等差或
8、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去解题。4.数列的应用是难点,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课堂与作业的过程屮不断加强训练,以得到提高。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数列的应用问题并不难,关键是要你肯去读题目,抽象出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