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75461
大小:6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4
《喜疗妥外敷加保鲜膜包裹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喜疗安外敷加保鲜膜包袠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胡卵罗冬梅(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621700)【摘要】目的:探讨喜疗妥加保鲜膜治疗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应用喜疗妥沿静脉走向抹匀,再用保鲜膜覆盖,轻轻按摩3-5分钟,使药物充分滲透入皮肤;对照组用50%硫酸镁浸湿纱布敷在静脉炎处,两组每tl用药均为2次共5天。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1.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78%(P<0.05)。结论:喜疗妥加保鲜膜治疗静脉炎效果明确,使用简单,主要是不易脱落,而对皮肤
2、无刺激,经济实惠,适合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关键词】喜疗妥;保鲜膜;静脉炎【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4-0109-01在肿瘤患者中使用化疗药物静脉输注,使患者的肿瘤细胞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这些化疗药所致静脉炎在临床极为多见。治疗静脉炎除患肢抬高并制动外,我们对喜疗妥加保鲜膜在静脉炎中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观察,发现不仅方法简单,不易脱落,而且疗效确切,无副反应,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12月由化疗药所致静脉炎的患者15
3、0例,男86例,女64例。发生桡静脉38例,前臂静脉65例,手背静脉47例,I度静脉炎40例,II度静脉炎86例,III度静脉炎24例。将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静脉炎是输液常见的并发症。按其病因可分为细菌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分级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1.2方法确定化
4、疗方案后,选择前臂表浅、弹性好、无炎症、易固定、远离关节的静脉,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外用留置针专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保留的吋间为3〜5d。每次输注化疗药物前先输注其他无刺激性的药物0.5〜1.0h以确保药物不外滲。①观察组:将喜疗妥膏体挤出沿静脉走向均匀涂抹在皮肤上,轻轻按摩3-5分钟使药物充分渗透入皮肤,再用保鲜膜包裹两圈固定;②对照组:用50%硫酸镁浸湿纱布敷在静脉炎处。两组每日用药均为2次共5天。1.3效果评价治愈:红、肿、热、痛完全消失;显效:痛感消失,红肿消退面积≥70%,有效:痛
5、感减轻,红肿消退面积<70%;无效:疼痛无缓解,局部红肿无明显变化2结果X2=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3.1化疗性静脉炎是由于对静脉血管进行反复的穿刺,化疗药物的刺激性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易合并高凝状态,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而引起静脉炎,这是化疗期间较为高发的毒副反应之一。这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静脉炎的预防是护理一项综合性多层面的工作,必须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西药喜疗妥软膏主要成分是从动物脏器中提取的多磺酸粘多糖,能迅速穿透皮肤,抑制组织中蛋白质
6、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促进水肿与血肿的吸收,抑制血栓形成和生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有抗炎、抗渗出和促进伤U愈合的作用,并能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对皮肤无刺激,耐受性良好。保鲜膜柔韧性好,有一定的黏性,无需胶布粘贴,不易脱落,使纱布持续湿敷在预定的位置上。保鲜膜冇防蒸发的作用,保证了喜疗妥始终保持湿润状态。而用硫酸镁湿敷纱布固定不稳,容易掉落在床上,影响患者舒适度。纱布上的水分很快蒸发变干,容易形成结晶,对皮肤产生刺激,因此达不到湿敷的效果II药效难以维持。综上所述,喜疗妥外敷加保鲜
7、膜包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疗效确切,红肿消除吋间短、疼痛缓解快。使用简单,便于护士操作、观察,达到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病人的经济支出,改善了医患关系,it携带方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李秀君;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治疗留置针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6期[2]路颜羽;静脉留置针对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3]李婷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期刊论文]-全科护理2012(10)[4]王琳;史常青;孙翠萍;丁翠;辛沂青;
8、;喜辽妥预防甘露醇致静脉炎50例的效果观察[』];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01期[5]期刊论文喜疗妥药膏治疗刺激性药物输注滲漏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6)[6]林虹.硫酸镁湿热敷加保鲜膜包裹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观察[」].护理与康复,2008,(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