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70350
大小:615.96 KB
页数:83页
时间:2018-12-01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开头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毋庸质疑,留下的是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浸润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底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思维的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提纲第一板块: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1第二板块: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2第三板块:有效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原则3第一板块: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1案例1: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圆的周长》,书上呈现的探究圆周率的方法是缠绕法、滚动法,内容是探究圆周率,再探寻圆的
2、周长的计算公式。案例一:教师A的教学要求今天,我们就通过缠绕法、滚动法等方法来测量,探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看谁找得最准。(最准的标准实际上就是接近3.14)案例一:学习小组4人的探索活动场景学生A:早已经知道答案,答案是3.14,这个问题对他已经不新鲜,没有刺激,不具备挑战性,他没有兴趣,就坐在座位上等待汇报。学生B:不知道答案,他马上翻书,看书上的答案。学生C:认认真真地进行操作,测量着,计算着。学生D:不会,不知道,也没有动手去测量、计算,而是在座位上戏耍,还时不时地搞一些小小的小
3、动作。案例一:学习小组中4人的汇报情况学生A:猜测教师的心理,故意说是接近3.14的3.12,得到了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学生B:私下告诉学生D书上的结果。学生C:说出结果,2.98,得到的是教师及时的打断与指责。学生D:不会,没有底气地说出从学生B那里了解到的3.14,得到教师的大势表扬。(学生的学习现实就这样在不经意中被扭曲了)案例二:孙老师的课前调查在上课之前,他对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调查,他了解到有80%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率是3.14,有40%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公式。案例二:孙老
4、师的教学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测量圆的周长不会感到真正的兴趣和需要。但是测量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一个实验的结果或验证结果,而实际操作测量这一操作活动又是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圆周率探索过程所必须的。案例二:孙老师的教学要求温馨提示(先确定最小的测量单位,要求是实事求是地进行测量,并测量三次,把最成功的测量结果汇报出来……但不要求计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计算的任务交给电脑。),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测量三次?怎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测量成功?案例二:学生的汇报结果汇报时,学生呈现出的结果有:
5、周长是2232毫米,直径是70毫米;周长是217.5毫米,直径是70毫米;周长是209毫米,直径是64.25毫米;周长是86.5毫米,直径是24.5毫米……案例二:学生汇报结果的运用观察一下我们亲手得到的这些数据,思考一下: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圆,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每次测量的长度会不尽相同?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有效性成为所有
6、教育教学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案例引发的思考:第二板块: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2课堂现象1、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2、没有体验的数学活动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
7、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3、有形式却无实质的合作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4、形式化的探究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
8、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5、无组织的课堂组织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第三板块:有效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原则3《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