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59936
大小:7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4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邓金(湖南邵阳洞口县人民医院422300)【摘要】目的分析和研宄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我们选取2010年2月一2012年10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2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丙医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止咳化痰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朿后,将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5%,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只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
2、学意义。结论:将止咳化痰汤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修复呼吸道的炎症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关键词】止咳化痰汤;慢性支气管炎;抗生素;治疗效果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是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过程与肾、肺、脾脏器有密切的关联,脾虚痰聚;肺气不降;肾不纳气致使患者出现喘、痰、咳等症状[1]。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并伴有气短、喘息等,在夜晚或早晨症状较重,给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木文选取2010年2月一2012年10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3、102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丙医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止咳化痰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2月一2012年10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2例作为研宄对象,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5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在29—83岁,平均年龄为52.7±12.9岁。患者合并疾病有:脂代谢紊乱10例;心脏病14例;糖尿病15例;高血压12例。51例对照组患者中
4、:男32例,女19例;年龄在34—76岁,平均年龄为51.9±12.3岁。患者合并疾病奋:脂代谢紊乱8例;心脏病15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对症治疗:青霉素400万U静滴,日二次;链霉素0.5g肌注,tl二次;氨茶碱片0.2g口服,日三次。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改用洁霉素1.8g静滴,tl二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观察组患者给予止咳化痰汤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莱菔子、款冬花、地龙、紫菀、茯苓各15g;半夏、僵蚕、苏
5、子、陈皮各12g;当归10g;甘草5g。若患者有肺气虚症状加入党参、黄芪各20g;若患者奋阴虚症状加入沙参、麦冬各20g;若患者有痰热郁肺症状加入桑白皮15g、黄芩12g;若患者冇肾气虚症状加入五味子15g;若患者有风热表证加入野菊花10g、银花20g;若患者高热不退加入紫雪散30g;若患者干咳无痰加入花粉、麦冬、浙W母各10g。日一剂,用水煎服,分早、晚服用。连续服用21天。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禁烟洒,适冷暖,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并保持心情愉悦。1.3评价指标疗效标准[2】。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肺部哮鸣音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
6、症状与体征有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气喘、咳痰、咳嗽、肺部体征没有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行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判定标准为P<0.05。2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5%,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表(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512621492.2对照组5111281276.5(2)
7、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没奋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症状。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症状;1例患者出现了头痛症状。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由感染或者是非感染因素引发,以支气管、气管粘膜以及周围的组织为主要病变特征的非特异性炎症,以咯痰、咳嗽、喘息为临床表现,若病情缓慢持续进展,则可引发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等并发症。在中医学上属喘证、痰饮、咳嗽等范畴[3]。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内邪干肺或反复性感受外邪所致,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导致肺气受伤、
8、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痰浊滞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