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57020
大小:7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4
《2013高考语文考前读与练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常见的容易混淆的诗歌表现手法辨析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不但耍读懂诗歌,还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感情,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呆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征,此物可以是景物,也町以是动物或K•它事物,常含冇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nj以是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往往是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杜甫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
2、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T•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吋光,历朝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贵,实为抒发人牛.的感慨。此诗借写瀑布,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g标。注意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所谓情货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屮没奋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來,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李A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末两行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些意象组合成这样的意境
3、:诗人站在长江边,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而诗人衡前的长江水止:滚滚滔滔地向永流去。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吋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所诮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P抒发感情。唐朝诗人李A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酋诗先写贵物:床前洒满一地月光,就像是一片白锵。这月光引发诗人“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强烈感情。二、虚和实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冇限为实,无限为虚;正而为实,侧側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nn史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诗
4、歌容虽塯大。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刖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如"踏花归去马蹄香。"/"间关莺语花底滑。"/"问君能有几多愁,怡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來,就得化情思为货物,即化虚为实。而读者则必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过尽千帆旨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古代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冇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刀”传达“乡思情”
5、,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刀”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苦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P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袞危的哀叹、一腔爱国情”等等。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冇限的®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來•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
6、霞琐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M中的空A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少胜多,以冇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想象,我们吋以感受到作者釔杂难言的情感。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的例了•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吋生实,实吋生虚,想象则是艽桥梁。止: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三、用典古代诗歌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止:用和反用四种方式。明用典故:古代诗歌在使川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而一看便知使川了某
7、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代诗歌中是常见的,如苏轼的《江城了••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曰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冇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凍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衡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周恩来奋笔疾15“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川了普椬《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暗用典故:古代诗歌在使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