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卷(一) 2019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doc

仿真卷(一) 2019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doc

ID:27546268

大小:7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4

仿真卷(一) 2019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doc_第1页
仿真卷(一) 2019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doc_第2页
仿真卷(一) 2019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doc_第3页
仿真卷(一) 2019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doc_第4页
仿真卷(一) 2019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仿真卷(一) 2019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仿真卷(二)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

2、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

3、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

4、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及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形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唯有“象外”“言外”才

5、会“四表无穷”。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选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显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C.虽然先秦六朝典籍中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

6、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D.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理解错误,原文是“《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

7、的一种创作追求。B.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D.严羽提出了“得鱼而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错,该项对“得鱼而忘筌”“羚羊挂角”的理解有误,从原文的意思来看,他强

8、调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