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37594
大小:62.6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4
《争创区域法治建设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争创区域法治建设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法治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与基石。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突出地域特色,强化组织领导,将法治打造成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核心竞争力与助推器,走出了一条具有镇江特色的区域法治建设示范区之路。一、法治:时代前进的价值追求理念引领时代前进,时代呼唤法治精神。国内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法治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市委鲜明提出,法治建设要从“过程先行”到“水平领先”。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一
2、个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离不开一个个独立且自主的公民、法人及其他团体组织等社会主体。要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唯有厉行法治,发挥法治激励与惩戒的作用。一方面,充分运用法治激励机制以及授权性规范,赋予社会主体创造社会财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权能;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法治惩戒机制以及禁止性规范,真正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打造“强富美高”新镇江和建设法治镇江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经济强”需要以法治来优化投资环境,引项目、
3、促转型;“百姓富需要以法治彰显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依法所得;“环境美”需要以法治手段打击破坏环境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社会文明程度高”需要弘扬法治理念和文明新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当前,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更加多元、矛盾纠纷愈发复杂,传统的社会治理体系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定纷止争作用,把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二
4、、示范:法治建设的目标定位法治中国,区域先行。在法治建设整体布局和示范举措上,我们“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突出亮点”重点给力,让法治成为治理城市的基本方式,真正建设人民满意、良法善治的区域法治建设示范区。抓关键少数,增强依法执政理念。全力争取地方立法权,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制定并颁布实施首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出台《市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连续八年开展市县任用干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连续六年对县处级领导班子和县处级领导个人开展述法考评。建
5、立市委书记、市长信箱为主,各辖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电子信箱系统,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抓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在率先全面完成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在全省创新成立法治政府研究院。“12345”政府热线被国务院办公厅称为“镇江模式”,并向全国推广。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明显提升。抓公正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市公安局推行“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和执法办案积分考评。市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建立监所检察“院处合
6、一”模式,得到最高检的充分肯定。市中级法院书记员改革做法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批示在全国推广。政法干警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抓普遍多数,培育全民法治信仰。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在全省首家开通网络普法联盟,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法治文化阵地。高质量承办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六五”普法工作受到全国表彰。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三、品牌:法治进程的特色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法治建设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正如市委书记夏锦文同志在《区域法治
7、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一文中所言,“中国各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风俗习惯、地区文化传统等方面差距较大,必须寻找符合各地区发展实际的研究对象与目标,确立相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我们结合市情实际,创新工作举措,不断培育打造法治镇江建设的特色品牌。全面实施“法治惠民镇村行”工程。为全面提升区域法治建设工作水平,推行法治建设工作指导员制度,全面实施“法治惠民镇村行”工程,从市和各辖市区政法部门中选派具有法学专业背景、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770名政法系统的领导干部,分赴全市55个镇(街道)、
8、715个村(社区)担任法治建设工作指导员,实现全覆盖。通过指导法治建设、推动依法治理、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传,全面推进基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法治宣传和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工作的意见》等多项制度,采用法治手段,统筹法治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法治屏障,荣获国家环保部、中国法学会“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奖”,在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上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