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486931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4
《浅论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纵深层面上都面临很大的不足。从宏观结构上看,循环经济包含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在流程上包含了生产、消费和回收三大环节。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结构普遍单一,过度依赖原有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产业发展不平衡,因而他们相比其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资源枯竭型城市过分依赖大企业,地方中小企业不发达,没有形成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新产业。显然,这对他们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很不利的。以
2、循环经济的三大流程来看,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作用,如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中小企业的相对稀缺,也是这些城市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的重要原因。从产品上看,对消费市场重视不够,产品结构趋同,大部分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少;而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使经济从单纯的追求产品数量,转向追求产品质量上来,要通过产品的高品质和个性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 另一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指令
3、输出资源的基地,按照传统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扭曲价值理论,向各地输出了大量资源和低价原料,而又必须从外部输入高价的轻工产品,由此造成了资源型城市的“双重”损失,使资源型城市普遍缺乏一个经济积累和自我造血功能培养过程[10],再加上现有资源主导产业的枯萎,地方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很难满足矿区治理和经济转型的巨额资金需求。从微观主体来看,由于资源枯竭,企业大都难以正常运转,负债率普遍较高,投资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改造资金,要使他们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面临很大的困
4、难。从上述事实来看,仅仅依靠资源枯竭型城市自身挖掘潜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是困难很大的。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资源型城市污染和环境破坏向周边农村扩散,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上,就资源型城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地位来看,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也是社会共同的责任,而且对于其他资源城市也有借鉴意义。 四、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思考 当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着力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但是还没完全将发展循环经
5、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联系起来。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将调整的着眼点由过去短期的适应性调整向长期的战略性调整转变,调整的重点由过去的增量调整为主转到增量与存量调整相结合,以存量调整为主上来。资源枯竭型城市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转变发展增长方式,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消费体系;二是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之中,进行经济的合理布局;三是形成新的产业,通过培育相应的
6、产业产品体系,包括节约型产业产品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体系、废旧物资再生产品体系、以及环保产业等,形成新的增长潜力。显然,形成以上转变,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演进,需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创新在内的众多改革,主要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宏观政策支持 中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些具体的国家政策扶持,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纳入到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之中,与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套,防止政府不同部门按照部门利益和业绩需要“选择性”执行。对于正在成长的资源型城市,在其资源
7、开发利用鼎盛时期就应及早积极转型,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否则等资源枯竭了再来进行经济转型将会成本过高;对于资源已完全枯竭的衰老城市,应采取各种救急措施,挽救城市衰退,如利用大量存在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再生产品体系,发展环保产业;对于未来可能潜在的资源型城市,应一开始就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工业园,尽量避免以后由于资源枯竭而被迫转型。国家必须以科技和规划为突破口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有关部门要协调推动地方政府与企业尽快制定
8、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特别是科学地做好转型过程中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应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建立衰老报废矿山转户基金和技术改造专项基金,提高单一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抓好城市和矿山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国家应把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引导社会投资,特别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 (二)经济制度创新 从中国经济整体来看,尚未形成适合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