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

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

ID:27463788

大小:111.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2-03

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_第1页
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_第2页
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_第3页
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_第4页
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_第5页
资源描述:

《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宗喀巴大師的生命教育思想-道次第教授的現代詮釋                 王惠雯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壹、前言:  本文分兩大部分進行探討,一是針對道次第歷史發展脈絡下所突顯的現代意義,一是將道次第教授所涵蘊的思想,從生命教育的立場進行分析與詮釋。  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1357-1419)所特重的修學內容、方法及基礎,皆在其所論著的《菩提道次第》相關典籍作品中。包括《廣論》、《略論》、《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攝頌》、《菩提道次第願》等等。歷來的傳承者多有所注解及詮釋,晚近講授《菩提道次第略論》的代表為帕繃卡仁波切(1878-1941)及康薩仁波

2、切的傳承。前者有《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後者有《掌中解脫》。當代的傳授大抵皆以此二者為本,如達賴喇嘛的《邁向解脫之路》(台北:聯經,1997)。其中的闡述要旨即是承自阿底峽尊者(982-1054)《菩提道燈論》所示的三士道法,如何將成佛的要道總攝為三種士夫的修行內容,由此開展其別具特色的宗教教育思想。  道次第傳承教授的內容依據《廣論》,主要有十多個項目。從依止善知識的道前基礎開始,之後為暇滿難得、念死無常、惡趣苦、皈依、業力因果、四聖諦、十二緣起、大乘發心、受菩薩戒、六度行、止、觀等。最精要的則集攝為《三主要道》的十四個偈頌,其核心要義即為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參見《三

3、主要道》,頁18、20。書中說明:「三主要道是一切佛經的心要精華,所有經論之義都可攝入三士道次第中,它又能攝入三主要道中。」三主要道的頌文參見文末附錄。其中所強調的重點或稍有別異,但皆有其方便善巧的義理宣說。在正式進入三士道的次第修學之前,有所謂的道前基礎:依止善知識,暇滿難得,念死無常即是應當具備的觀念。其中念死無常的思所成慧在心中生起時,才能奠定正法善行的基礎。同註4,頁46。  對於現代的教育來說,生命教育被視為重要的一個關鍵,起因於防制自殺、傷害他人之校園暴力而成為重要發展方針。但就其內涵所涉及的層面而言,實則可做為所有教育的主要根基,其揭示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範疇。

4、近來有許多相關的討論,從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分別予以探究。然而,究竟要如何才能開啟真正的生命教育,並不是從概念或理論上給出一些定義即可。「生命教育的目標在於啟發生命智慧、深化價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參見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收錄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中。(林思伶編,台北:寰宇,2000年)30生命智慧的啟發?深化生命的價值?這些需要對於生命的課題有深度了解及反省,之後才能找到啟動的樞鈕。究竟在教學的內容、技巧與方法上,能否找出確定的答案,做為眾所依循的康莊大道?抑或只能在「因材施教」的大原則下,讓為師者各憑本事?基於對此一論題的關切,本文嘗試從宗

5、教的領域尋求可以參酌的依據,一方面係因宗教所探究的層面較為寬闊,另一方面是因為生命的探究一向是宗教關懷的核心點,姑且不論其是否具有更超越的觀點,僅就其堅持追究生命由來的企圖,就已較其他學科更值得推許。  本文以宗喀巴大師的思想為思考此一論題的代表者,即是見到其對於佛法的教育係採取一種系統性的思考方式,有條理的安立教學的內容。而其後學亦傳承不輟的加以弘揚發展,透過注疏、講授及造立修行儀軌等方式,不斷予以重新開衍成符合其當時代的詮釋發展特色。格魯派非常重視透過弟子的請法要求,以傳授教法或造立論疏,在此過程中,即已具有觀察機宜的時代特色考量,因而富含歷史發展的旨趣。  在傳統的道

6、次第教授中,人身暇滿義大難得的道理,經常做為最基礎的講授內容。對於自己的生命能夠產生珍惜之情、了解其意義的特殊之處,才能進一步開啟智慧人生之實踐。然而,這樣難得的人生並非可以長久擁有,其難得卻「易失如空電」,所以應當了解死亡無常,縱然能成就世間的種種價值,但終有一天將失壞,因此不應陷溺在如幻的世俗事中,應當追求更超勝的價值與佛法真理。否則由於生死的輪迴流轉,將易入惡趣之中遭受痛苦,屆時想要再擁有人身並非易事。為何如此?必須思惟業果原理,明瞭取捨善惡的方法,之後才算是真正開始朝向佛法的實踐。  由此可見,道次第的上述內容部分即是共通於一般的世法,可做為生命教育的共同基礎。其中

7、有關業果原理的部分,即是佛教倫理的根本依據,但不屬於宗教信仰的內涵,雖是實踐善惡取捨的基礎信念,卻可融通世間倫理。  這一點和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頗能相合,和神學思想中所強調的神聖生命觀則大異其趣。但三者皆同樣主張呈現或提昇生命精神的價值與境界,則有別於物化的生命觀。  在生命教育的方法及目標方面,道次第的教授基本上是以成佛的解脫涅槃為尚,並且重在大乘佛法的義理上。因而其方法即是從大乘的上士之道含攝中、下士之道,此一教法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則可使上士根器者所學不躐等;使中下士可以漸次向上發展,在各別安立的基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