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417784
大小:8.73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02
《土工布细石溷凝土护坡施工工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土工布细石混凝土护坡施工工法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状况,新建建筑向地上空间发展和向地下空间发展已经相当普遍。目前,各地对深基坑相关的支护设计及施工较为重视,而小于5米或接近5米的基坑支护会从意识上缺少相应的重视程度。随着天津市“宅基地换房”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天津市出现一大批占地面积大、基坑深度小于5米(接近5米)的地下室一层停车场。西青小南河村还迁住宅工程项目地下车库占地面积达约1.9万平米,其基坑支护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放坡(系数1.0)+挂网、喷浆的支护方式,基坑支护安全稳定、适用、经济,类似工程施工中值得借鉴。前言土工布细石混凝土护坡被雨水冲刷坡面1、本工法适用于放坡的基
2、坑坡面加固,基坑雨季施工能均化应力,调整沉降、提高边坡稳定性,约束基坑变形。2、高强合成纤维经编土工格栅强度高、韧性好,与土或碎石咬合力强,耐侵蚀、排水、质轻。3、本工法能确保坡面不被雨水冲刷腐蚀,将坡面的明水及时排走,确保坡面稳定安全。坡度设置宜在45~60度之间。4、本工法操作方便,节约人工。一、工法特点挂土工布人工修坡面清理虚土二、作业条件1、基坑降水面保持在操作面500mm以下。2、基坑土方分层开挖完毕,坡面平整,坡面虚土清理完毕。3、坡顶平直,且坡顶部位须设散水坡度。力学分层号大沽高程(m)岩性内摩擦角φ(度)钻孔灌注桩fak(kPa)渗透性2新近冲积层(Q43Nal)-0.50以
3、上天然土粘土23.2100不透水3全新统上组陆相冲积层(Q43al)-0.50~-1.50粉质粘土22.0120微透水4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Q42m)-1.50~-14.50粉质粘土27.3110弱透水4t-1.50~-14.50粉土35.8130/5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l)-14.50~-16.00至-19.00粉土31.7180/6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击层(Q3cal)-16.00至-19.00~-35.00粉质粘土27.1150/7a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击层(Q3cal)第一亚层粉砂、粉土37.3200/7b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击层(Q3cal)第二
4、亚层粉质粘土22.5160/地质概况三、施工工艺1、工艺流程放线定位→开挖坡面工作面→修整坡面→做灰饼控制坡面厚度→坡面洒水→坡面底层40厚混凝土浇筑→铺设高强合成纤维经编土工格栅→绑扎、固定钢筋钉→坡面面层40厚混凝土→砼面层养护→边坡位移监测。2、坡面施工基坑开挖过程中与土方队及时协调密切配合,按设计坡比开挖,严禁超挖,及时修坡,保证坡面平整度。坡面稳定性不好的部位减少每步开挖深度和长度,或先喷射一层细石混凝土后再进行锚喷施工并根据具体情况加导水管。3、混凝土面层施工在钢筋筋端部做喷射混凝土厚度80mm的标记,标高控制点间距为1.5m。先喷射坡面底层40厚C20细石混凝土,在铺设高强合成
5、纤维经编土工格栅沿边坡由下而上铺设,每片土工格栅短向搭接长度为200mm,坡脚平面铺设宽度为200mm,坡顶铺设宽度为1000mm,须做成内高外低的散水坡。高强合成纤维经编土工格栅与边坡土体之间用“U”型Φ8钢筋钉固定。经检验合格后喷射坡面面层40mm厚C20细石混凝土。三、施工工艺4、细部节点图示三、施工工艺4、细部节点图示三、施工工艺4、细部节点图示四、边坡位移监测1)、监测目的为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和工程顺利进行,及时掌握基坑边坡变形动态,便于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需对边坡进行水平位移监测。2)、观测点的设置在每侧支护结构顶部设一组观测点,从基坑位移观测数据和沉降观测记录选取
6、8个有代表性的观测点分别记录相关数据见《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点水平位移发展折线图表》和《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点沉降发展折线图表》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四、边坡位移监测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点水平位移发展折线图表单位:(m)说明:1、表中--表示该点部位基坑土方尚未开挖,未监测该处相关数据。2、表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分别在第一次、第六次、第十二次、第十六次、第二十二次、第二十七次(最后一次)观测所得到的位移监测数据。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点沉降发展折线图表单位:(mm)说明:1、表中一格中用-表示该点部位基坑土方尚未开挖,未监测该处相关数据。2、表中负数表示监测点下沉。3、表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分别在第一次
7、、第六次、第十二次、第十六次、第二十二次、第二十七次(最后一次)观测所得到的位移监测数据。5)、观测点制作四、边坡位移监测5)、观测方法四、边坡位移监测坡顶观测点位移及沉降观测:在土方开挖之前,利用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进行第一次原始数据测量并记录好作为以后沉降观测的依据,内容涵盖该观测点的X和Y方向坐标以及该观测点的大沽高程等数据,原始数据须在第一次观测时进行不少于两组的观测数据,以便确保该观测数据的准确性。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