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414049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3
《【教案二】5.2平面直角坐标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评比较课《湖心亭看雪》确定课题之前,我们进行过一番讨论,是上现代文还是上文言文?说实话,现代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接近学生,更方便组织教学,也更容易获得评课者的肯定。但那样的话,挑战性减弱,风险减小,课的可比度降低了,比较课也就失去意义。最后,我们确定上文言文,而且选择理解难度较大的《湖心亭看雪》,确定课题后,我们坚持互不通气原则,独自准备。课一出来,所有的优势与不足都原形毕露,所谓旁观者清,我很快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意见。现在把自己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整理归纳,希望能起到引发思考,促进教学的作用。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老套这一课我设计的学习目标是:1,朗读、背诵课文
2、,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2、 品味文章俭省的笔墨,赏析雪后西湖的“景”与“情”。这个目标是从教参中得来的。平时总以为教参已经是专家研究的精华,用它来指导教学稳当,因此备课时,只精读教参,较少参阅其它的备课素材;其实网上就有不少优秀的教学设计,从中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颖的教学思想。光《湖心亭看雪》这一课,就有两篇教学目标设计得很好,一种是:(一)知识目标1、背诵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更好地培养文言语感;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及明清小品的语言风格。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3、了解课文融叙事、
3、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三)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一种出现了德育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很显然,这些目标设计周到细致,备课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体验,思想教育等。对教师来说,这种目标便于操作,能更好地调动课堂,对学生则有利于全面提高素质;有了明确的目标,往下的教学步骤才能清晰地走下去。相比之下,自己的设计过于粗糙,只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开头的目标定位不好,也就直接影响了整个教学设计。一,学生的课前预习
4、没有做好这一次比较课,我布置了预习,要求了解关于作者、作品的资料,但课上能补充的学生极少,基本上还是我包办,原以为公开课学生会重视点,结果平时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人家不习惯配合你。这里可以引发许多观念问题,教学急于求成,赶课,重结果,轻过程,早早复习好应考,其实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再反思自己,普通班学生的自觉性差,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都布置预习,但完成任务的总是那一部分自觉的学生,长此以往,逐渐对他们产生失望情绪,便将精力放在课堂40分钟,想办法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尽力而为;实际上,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需要积累,需要感悟,它更多的强调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5、,这就是语文的学习规律。所以即使是普通班的学生,他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师也必须遵循这一教学规律,而不是走其它的什么捷径。越是普通班的学生,越需要学习积累,教师要教会他们习惯去积累。三,欲速则不达这次的比较课,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来说,也是失败的。我的着眼点只放在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备课光考虑方便自己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理解。比如文中雪景的赏析,看上去我用了诵读法,点拨法,但漏掉了最基本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出写雪景的句子,他连是不是写雪景都还不清楚,又怎么去赏析它的妙处呢?这是一急;其二,诵读流于形式,我的模式是:读一遍,翻译,点拨,明确,再读一遍。这个环节中
6、,我只要求齐读,而全然不管有南郭先生混在里头,赶时间。其三,重点没有讲深讲透。本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写景的特点,了解白描手法在写景、写人中的作用。难点是把握写景、叙事、抒情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为什么写“看雪”,又写到“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本应先用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再就重点讲深讲透,学生的困惑就可以解决了。我却贪多求快,疏通文意与重点分析一起上,白描手法给学生点了,但没有具体解说,直接就写景、写人的统一扯着学生往前走,结果大急失荆州,还是自己唱独角戏,学生似懂非懂。要突破重点,必须讲明:首先,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
7、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第二步,再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