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

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

ID:27377726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3

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_第1页
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_第2页
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_第3页
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_第4页
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鼓子的历史发展与艺术意义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及周边地区间说唱音乐艺术形式,其名称繁异,清代和民国艺人手抄本称之为“兰州鼓子”或“兰州曲子”,又称“兰州鼓词”。1962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兰州鼓子词曲目和音乐唱腔专集的书名正式命名为“兰州鼓子”。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宋代形成后,经过几百年的流传、演变、发展,以兰州为中心,沿丝绸之路和毗邻的皋兰、榆中、永登、临洮、定西、临夏、和青海省民和县部分农村,每逢节假日、婚宴寿诞、春季花会,艺人和好家们(爱好者)在公园、茶社、酒楼、庭院等地,欢聚一堂,乘兴演唱。

2、一、演唱形式兰州鼓子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帮唱等。其中坐唱时一人可自弹三弦自唱,亦可多人弹唱,弹(奏)唱者应分工,互相配合。演唱者无身段动作,不化妆,不穿演出服装,不拿任何道具,不拘场合地点,弹起三弦即可演唱。帮唱又俗称“帮腔”、“接声”或“拉哨子”。皋兰县艺人称“拉坡”。这种形式继承了宋代鼓子词的“奉劳歌伴,再和前声”。有由衬字起腔的帮唱,有帮唱衬字句,还有重复帮唱尾句。二、曲目内容与艺术特色兰州鼓子词传统曲目反映的内容,多为明代以前的历史事件、传奇故事、才子佳人、风花雪月、赞颂祝贺等,精华与糟粕共存。它的

3、唱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既有我国古典诗词的雅典自然、委婉清幽、直率奔放、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又有古朴粗俗、游戏笔墨、口语白描的民间乡土风格,经历代艺人、文人创作积累了近千个传统曲目和数十个现代曲目。它的词句继承和保持了我国诗词和敦煌变文的三、四、五、七、十、杂言等长短句式特点,还继承了依谱填词的传统。它的韵文讲究平仄韵辙,通用我国北方的十三辙。语言以关陇语区的兰州方言为规范。但韵辙运用既无严格限制,也未遵循一定的章法,运用自由,灵活多变,每个词段多为一韵到底。因兰州方言字音和发声的关系,也有几个韵辙混押现

4、象。兰州鼓子的音乐唱腔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艺人演唱实践,形成了牌调、越调、悲宫调、平调、令儿调、百合调、海调、荡调、官调、勾调(已失传)等十大调的声腔系列。它的音乐曲牌结构,一是单曲迭唱形式,是由“十二月、五更转(调)”等衍变、发展而来。二是曲牌联缀体式,是在宋代“诸宫调”中的“缠令”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构成由头至尾可联缀十几只曲牌的大型联缀体式。它为充分发挥唱和唱腔的表现力,突出地方说唱音乐的特色,在唱词固定格式意外,又添加衬字、衬词句。衬字如“哎、嗨、哟、咿、呀、哪、哈、安”等。衬句如“

5、三花开,一呀朵莲花,咿呀嗨,花儿莲花,花儿梅花落”,“杨柳叶儿青”,“太平年,年太平”,“一二月,月儿圆”等。它的音乐唱腔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古朴雅典、委婉华丽、缠绵悠长、高亢奔放、激越明朗、欢快流畅等色彩和音乐风格。三、发展历史脉络清代至民国时期,演唱兰州鼓子蔚然成风,时有苏韵琴、张式儒、王寿山等一大批名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起之秀有魁世荣、邓性奄、张国良、卢应魁、米永庆、梁海龙、朱延明、李海舟等人,经常在兰州“青年馆”、“兰山学会”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挖掘、收集、整理

6、兰州鼓子词。1952年8月,省文联曾对鼓子进行过一次较为认真的搜集工作。1953年,西北五省区和全国举行“中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选拔兰州鼓子名艺人邓性奄、卢应魁等演唱的传统曲目《张松献川》与《燕青打擂》参加了会演,受到好评。1958年,中共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兰州鼓子词改革发展成“兰州鼓子戏”,在兰州市戏曲学校增设兰州鼓子班,招收了50名学员进行培训。为适应表达剧目内容、戏剧情节、人物性格的需要,在原音乐曲牌的基础上对曲牌唱腔进行了革新,为解决男女声腔的协调统一进行了转调实验,并于1960

7、年排演了兰州鼓子戏《拷红》、《三难新郎》、《一文钱》等剧目,在兰州公演二十余场,由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受到省市领导、文艺界和人民群众的赞赏与好评。由于种种原因,随着在兰州市戏曲学校的撤销,1963年兰州鼓子班也撤消了,兰州鼓子戏的音乐研究工作也中断了。1984年10月,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在兰州组织对兰州鼓子词唱腔及吐字有较大革新的名艺人段树堂、王雅禄、魏世发等演唱的《拷红》、《白访黑》、《草船借箭》、《蒙古辨踪》等传统曲目进行了录音并播放。同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甘肃分会还举办兰州鼓子词名艺人演唱会

8、,交流唱腔创新的经验,并将兰州、皋兰等县区的名艺人演唱的牌调、越调、悲宫调、平调等优秀传统曲目进行录音保存。1985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甘肃分会、中国曲艺家协会甘肃分会、兰州市文化局、兰州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召开“振兴兰州鼓子座谈会”,引起了来兰州访问的外国学者的兴趣,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教授、美籍华人赵如兰女士,美国史学博士伊丽莎白?布里尔、日本研究生大泽晶子等在听了兰州鼓子戏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兰州鼓子戏是古朴典雅的东方音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