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

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

ID:27366873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_第1页
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_第2页
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_第3页
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_第4页
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关汪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探析[摘要]明代新安医家汪机继承金元医家朱丹溪的观点,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其理论渊源,出自于《黄帝内经》。《内经》指出:“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这就为后世医家“针法有泻无补”提供了理论依据。针法补泻不同于药疗、食补,不能为人体提供营养、补充能量。针刺的作用,在于调气。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以激发经气,促使机体阴阳平衡。当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时,说明气虚血少,针刺不仅不能激发经气,反而会伤气、耗气。故大虚之人,不可用针,当以甘药治之。[关键词]汪机;针法有泻无补;阴阳形气俱不足;甘药针刺过程中的虚补实泻

2、,是自《黄帝内经》以来一贯奉行的基本原则。明代新安医家汪机《针灸问对》则继承了金元医家朱丹溪的观点,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医学正传》、《医学入门》、《东医宝鉴》、《古今医统大全》、《针灸大成》等也相互转摘引录[1]。可见,后世医家对针法能否起到补虚益损的作用已经产生了怀疑。本文试就“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论作一探讨。1《内经》是“针法有泻无补”的理论渊源补法与泻法,是针刺治病过程中扶正祛邪的的重要手段。早在《内经》中就有很多有关针刺补泻的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篇》云:“盛则泻之,虚则

3、补之”等。疾病的虚实症候,多从脉象的变化上反映出来。《灵枢·终始》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对不同的脉象有着具体的描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根据六种脉象所反映出来的情况,针刺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

4、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从以上经文不难看出,脉象表现为急脉、缓脉、大脉、滑脉、涩脉者均可用针刺治疗,惟有小脉者,不可针刺,只宜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来调治。因为脉象小者,说明患者血气皆少,阴阳形气俱不足,若用针刺治疗,不仅不能起到补虚扶正的作用,反而会耗伤正气,使得虚上加虚。正如《灵枢·根结篇》所说:“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

5、,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谓者,皆是针刺有泻无补之意。《黄帝内经》对阴阳气血俱不足者禁用针的警示,引起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金元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首次提出了“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观点,但文中并未加以说明。明代医家汪机在《针灸问对》中则对其论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丹溪言针法,浑是泻而无补,何谓也?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且考《素问》九针之用,无非泻法。丹溪之言,岂无所本哉?”[2]可见,汪机通过《内经》中对阴阳不足的

6、病症只用温阳补阴的药物治疗、《素问》中记载的九种针具均为实证而设的例证,明确指出了朱丹溪关于“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观点是源出于《内经》,是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针刺的作用长于泻实而短于补虚。2针法补泻的实质,在于疏调气机汪机认为,以针刺病能祛有余之邪实,而不能补阴阳之不足。其举例说明:“假如痨瘵阴虚火动,法当滋阴降火,针能滋阴否乎?痿症肺热叶焦,法当清金补水,针能补水否乎”?汪机指出:“经中须有补法,即张子和所谓祛邪实所以扶正,去旧实所以生新之意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故云补也”(《针灸问对》)。即针刺补泻并非能够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补充

7、不足,而是通过泻实祛邪、[1][2]下一页去旧生新,达到扶助正气(补)的目的。明·杨继洲《针灸大成·附辨》云:“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人用之,所以导气,治之以有余之病也。今人鲜用之,或知其无补而不用欤……”。清代廖润洪《针灸集成》亦云:“针刺虽有补泻之法,予恐但有泻而无补焉。经谓泻者迎而夺之,以针迎其经脉之来气而出之,因可泻实也;谓补者,随而济之,以针随其经脉之去气而留之,未必能补虚也。不然,内经何以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无刺大劳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惊人。……若此等语皆有泻而无补之谓也。凡虚损、危病、久病

8、,俱不宜用针”。由此可见,金元明清时期的诸多医家均持“针法有泻无补”之观点,不无道理。比如,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