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ID:27352658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_第1页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_第2页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_第3页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_第4页
资源描述:

《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滋脾敛肝法治疗小儿盗汗案例分析【摘要】小儿盗汗的证型多为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或脾胃积热。在治疗中通常以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之法,一般能收效。但在临床中遇盗汗患儿1例,治以养阴清热无效。而小儿体质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脾弱肝旺,故采用滋脾敛肝、潜摄浮阳之法,以资生汤加味标本兼治而收效。【关键词】滋脾敛肝法;盗汗;脾;肝疾病/诊断;儿科病症;中医/教育;儿童小儿盗汗辨证,以气阴两虚、阴虚内热或脾胃积热为多,在临床上通常用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之法治疗可获效。笔者临证遇一案例,盗汗近1年,曾用养阴清热之法无效,亦见

2、有人报道过相似病例用滋脾敛肝法进行治疗收效,故也采用标本兼治滋脾敛肝法收到良效。对整个治疗过程很有感触,现报道如下。1病例分析患儿刘某,男,4岁,200710下旬初诊。家长代述患儿盗汗近1年。曾到某医院诊治,排除结核病,接受“补钙”治疗,无效。来诊述患儿夜间低热,入睡后则全身汗出,醒后汗止。时轻时重,重时睡衣睡裤可浸湿,汗冷而黏。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倦乏力,懒言性怪,口干喜饮,纳差腹胀,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辅助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胸片:双肺正常。血微量元素检查提示:血锌低于

3、正常。西医初步诊断:营养不良,锌元素缺乏症。中医诊断:汗证(气阴两亏,阴虚而内热)。初诊辨证分析:由于阴虚内热,热逼津液外出,故盗汗,热不清,则汗不止。故以知柏地黄汤加减合潜阳镇摄之品佐健脾药物治疗,连服十余剂后(一般1剂药服2d),收效微。后对患儿的病史、症状、舌脉再进行分析,发现忽略了患儿还有明显的脾阴亏损及肝旺表现。脾阴亏损之象:便秘,消瘦,腹胀,口渴。辨证为脾阴亏损,肝旺阳浮。遂调整治疗方法,治以滋脾敛肝,潜摄浮阳。选用张锡纯的资生汤加味:生山药30g,玄参12g,土炒白术10g,鸡内金6g,

4、炒牛蒡子8g,白芍10g,生龙骨、牡蛎各15g,郁金、地骨皮、丹皮、浮小麦各10g,小枣6g。6剂。二诊(20071205)述:服药3剂后夜热盗汗明显减轻,服完6剂后,纳转佳,口不干,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再处方:生山药末800g,生鸡内金末20g,嘱每日晨取30g煮粥,调入适量冰糖,连服1.5个月。半年后随访,夜热盗汗一直未复发,面色转红润。2心得体会体会《丹溪心法》对盗汗的定义:“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凑凑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证治准

5、绳》分析了盗汗的病因病机:“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寐则属阴,阴虚则阳旺,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阳失潜藏。而本例用滋阴降火、潜阳镇摄之法治疗而疗效却不佳,应考虑小儿体质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脾弱肝旺。本患儿已有脾阴不足、肝旺之象,而用知柏地黄汤为主方,其寒凉降火有余,而滋脾敛肝不足,仅少佐健脾而力不足,续用数剂,难免会碍脾胃功能,故效微。“脾弱肝旺”虽不是盗汗的直接病理,但服用滋脾敛肝、潜摄浮阳的资生汤加味后效佳。分析本例患儿伴有神倦乏力,形瘦,面色少华,黑睛带

6、绿,口干喜饮,纳差性怪,大便干等症状即所谓“脾弱肝旺”。此“脾弱”应指脾阴不足;脾阴不足,滋生阴津功能减弱,故形瘦神倦乏力,脾阴虚的病机本质是气阴两虚〔1〕;“肝旺”是指肝阴不足,肝中所藏的相火因之偏旺,肝旺乘脾,进一步消耗阴津。所以患儿夜热盗汗与形瘦、神倦乏力、纳差性怪。夜热盗汗愈甚再伤阴而生内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治病求本,本例选用的是资生汤为主方以滋脾敛肝标本兼治,故显效。滋脾阴敛肝法治疗盗汗古而有之,如清·林佩琴治疗盗汗用“益阴汤”,即在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的基础,加麦冬、莲米滋补脾阴;白芍、

7、五味子敛肝;地骨皮退虚热;灯蕊引热下行。资生汤,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2〕中治疗阴虚劳热的第一方,本方主要功效是滋补脾阴。方中重用生山药大滋脾阴〔2〕,辅以土炒白术健运脾气;佐以生鸡内金,不但取其消食腐积,更取其以脾胃补养脾胃;又用玄参退虚热,牛蒡子润肺滑肠通便。加白芍敛肝,丹皮、地骨皮助玄参退虚热,郁金疏肝清热,龙骨、牡蛎潜摄浮阳。浮小麦、小枣柔肝敛汗。标本同治,故收良效。盗汗虽初愈,但患儿脾阴不足仍然存在,须继续健脾养阴,而生山药其味甘归脾,能健脾滋脾阴,其色白入肺,液浓入肾,又能润肺滋肾;

8、生鸡内金消导助脾胃之运化,以便长期服用而不碍脾胃。本病例被笔者引入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在临床中要学会抓主证,求病因,有是证,用是方。但必须时刻树立整体观念,须求其病因而辨证施治,此才是中医之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