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ID:27346732

大小:5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2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_第1页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_第2页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_第3页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_第4页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一、问题的提出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的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育种、改良土壤和改革工具等,属于基本建设性质,不在上述过程的范围内,但也很难截然划分,一般需要这些基本建设来帮助做好精耕细作,有时甚至基本建设直接成为精耕细作的组成部分。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上可贵的优良传统,给我们今天农业生产的跃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珍视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有必要摸清楚这一传统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L.编辑。我们近年编写《中国农学史》,也涉及这个问题。

2、这里牵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历史分期问题。6月16日,我曾在南京历史学会就这一课题作了报告,会后征求了意见,现将原报告提纲修改压缩,写成此稿发表。因为篇幅关系,只能提出一个粗浅的轮廓,以后有需要时再补充说明。二、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以上,可能多至1万年。精耕细作传统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都很幼稚,谈不上精耕细作。到了能够创造剩余产品,逐渐形成奴隶社会时,农业技术比以前有了进步,但是还很粗放,而且奴隶

3、在奴隶主的鞭挞下从事农业生产,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也不可能产生精耕细作。现在史学界对于西周和春秋是不是奴隶社会有争论,但是对于战国时代转入地主制的封建社会则意见比较一致。在这一转变中,铁农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石制和木制农具的工作效率很低。商和西周虽有青铜农具,但使用不广。铁农具出现于春秋,至战国而广泛使用。近年已陆续有战国时代的铁农具出土,还在魏墓中发现使用畜力的铁犁,而且孟子曾说“以铁耕乎”,明白地指出铁农具已经成为当时农业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工具。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小家庭有独

4、立经营农业生产的可能,而且只有小农经营才能发挥生产潜力。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经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生产者通过阶级斗争,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发挥了生产积极性,想办法来增加生产。在小经营的范围内,要在小块土地上增加生产,那就势必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也就是走精耕细作的道路。再看当时也反映豪强所掌握的奴隶经济的削弱。隋唐的科举制度,虽则还有一些门第限制,已是对士族垄断仕

5、途的积习作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封建中期生产关系的特征,可以认为是,以消除奴隶制残余和开始否定门阀特权为起点。后来均田制度因兼并盛行而破坏,土地进一步私有化,庄园经济跟着大发展,但这种庄园是地主性质的,和领主的采地不同。北宋科举不论门第,中央集权有进一步的发展。辽的头下军州类似领主采地,元的驱户类似农奴,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地主佃农制。佃农生活很苦,但总比徒附、荫户自由一些。农民通过斗争,特别如隋末农民大起义和中唐黄巢大起义等,又争得较前稍多的活动余地。.L.编辑。这一时期北方耕作技术虽然也有进步,但是精耕细

6、作传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南方水田。水利的兴修,唐初南北并举,中唐以后偏重在南方。苏南出现河网化。梯田和圩田始于封建前期,大发展则在中期,出现在南方。南方水稻栽培表现出多方面的讲究与进步;因而到北宋时,水稻已上升到高居全国粮食作物的第一位。小麦向南推广,形成稻麦两熟制。棉花自粤闽推广到长江流域。肥源的开辟,如沟塘泥、熏土、沤肥、人粪尿、石灰等,也多数是南方的事情。生产工具出现三种新现象:一是水稻所用耕作工具的新创造,二是灌溉用具的较多利用机械作用和动力,三是畜拉高效率农具的发展。这些现象除反映手工业特别是机械技

7、巧的进步外,就其使用范围说,主要也是在南方。南方农业生产既然有了这样大的发展,遂使全国经济重心向南推移。天宝元年(742)人口统计,北方5道共有3042万多人,南方5道共有2036万多人,北方人口仍然多于南方。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已有向南推移的迹象。到北宋时,把全国分为18路,北方5路,南方13路,就明显地反映南方的繁荣已超过北方。元丰三年(1080)人口统计,北方956万多人,南方2368万多人,北方人口还不及南方的一半。南方的发展,扩大祖国的经济基础,而且重心的南移,反映南方农业生产超过北方,对扩大祖国经济

8、基础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四)封建后期明初号召并迁徙人民垦种大量抛荒田地,建立不少小自耕农。同时广开屯田,主要为军屯,面积约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军户没有改业退耕的自由,但每军交纳定额屯粮,类似交租,仍和农奴不同。不久兼并日盛。中叶以后,庄田大发展,尤其迫害农民。清初圈地,类似金元的任意强占;对垦荒建立自耕农的措施,也不如明初的积极。但所有这些,只是大形势中间的小波动。封建后期生产关系的总形势,仍是地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