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

ID:11324857

大小:7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1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_第1页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_第2页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_第3页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_第4页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论文一、颠倒黑白的错误导向1999年10月30日《中国农机化报》发表了大篇幅文章"黑风暴启示录",在编者按中写到"中华民族创造过古老灿烂的农业文明,我国的旱作农业历史已有几千年之久,其完善的翻耕模式已是我们每个老农祖代相传的'传家宝'。到了现代,自然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传统耕作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充分显现,它的路似乎已走到了尽头"。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李博士说,我国旱作农业历史有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毕业,形成了一套经典的精耕细作方法。可以说,直至目前,我们

2、仍在沿用祖宗传下来的铧式犁翻耕模式。这种模式从古代至近代,在土地开垦面积有限、采用人畜力耕作并施用大量有机肥以及生态环境未受到很大损害的条件下,可以取得不错的收成。到了现代以后,由于社会需求增加,为获取更多的粮食,人们不得不尽可能的开垦土地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致造成生态环境的恶性连锁反应,各种灾害频发。这种耕作方法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化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由此,在这种错误导向下,"大力推广免耕法""精耕细作违背科学","洋人教中国人种地"等文章纷纷出笼。2002年4月9日

3、《中国农机化报》在整版篇幅讨论保护性耕作的《编者按》中说"……免耕法即保护性耕作法……";直接提出"发展保护性耕作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项新生产技术,而是一场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2002年12月24日《中国农机化报》又发表了文章"保护性耕作农哈哈带头免耕",报道河北农哈哈机械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为保护性耕作开发免耕播种机。我们看问题不能以其名字就给予定论,而应看其内容和实质。同样,我们评价保护性耕作这"一场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首先应明确其概念及其内涵实质,以及他对中国农业究竟产生什麽样的影响?那么,什麽是

4、"保护性耕作"呢?从2002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合编的"国家跨越计划项目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培训讲义"中定义为:"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他的前身叫免耕法";"1980年开始,美国根据地表秸秆残茬覆盖量的多少,把土壤耕作分为三类模式。(1)播后地面覆盖率15%深松或翻耕加表土耕作,称为传统模式;(2)播后地面覆盖率在15%-30%,多次表土耕作,称为少耕;(3)播后地面覆盖率30%,免耕播前一次表土作业,

5、除草剂除草,称保护性耕作。"(见上述推广培训讲义,第1、13页)保护性耕作反对的是"传统模式",也不提倡"少耕",大力推广的是免耕法。这些文章的错误之处是:1.把西方的铧式犁翻耕模式错误地强加在中国老农和我们老祖宗头上;2.不知道我国祖代相传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把西方的铧式犁偷梁换柱说成是中国传统犁铧,从根本上就错了;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传统法宝,把西方铧式犁造成的弊端硬加在我们的祖宗头上,从本质上是歪曲历史真相;4.作者不懂什么是"精耕细作"?什么是中国的

6、传统犁铧?什么是西方的传统犁铧?什么是持续发展?却在大胆而盲目的进行批判,进而对中国农耕的方向进行误导,这是对科学不负责任的态度!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不仅仅只是发几篇文章,而是作为培训农民的"教科书",教中国农民怎样用免耕法种地。真是"天方夜谭"。二、中国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而不是翻耕的铧式犁中国与欧洲和非洲不同,农业历史悠久,土地连续利用,复种指数很高,但是地力并没有消失和枯竭。欧美人认为:保存地力,使永久适于耕作是一件难事。地力衰竭、消失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应引起高度重视。这里只从东西方犁铧不同,微观

7、上土地用与养的结果不同来探讨土壤衰竭的问题。中国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犁,西周以后的古代铜犁头,直到战国、汉代、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历代考古发掘与现代犁铧头的实际形状,均可得到确凿的证实。从1958年教委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农具学》,到1963年刘仙洲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著作中也都有记载,刘先生指出:"耦耕变为犁耕后,耕地的工具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原来的耜改变为后来的犁铧式犁。因为工具入土由向下的掘入改为向前的穿入就把前端制成两等边三角形。两等边所夹的角度虽有大小

8、的不同,但是这一形状,则自开始有犁铧以来就定型下来。"(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中国经过五千多年的生产实践验证用三角犁铧耕地,使土壤有耕动和未被耕动的两个部分,产生了虚实相间结构,虚部(动土部分),因土壤孔隙大,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好气性微生物为作物生长提供速效养分--用地,实部(未动土部分)因土壤孔隙度小,土壤紧实,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活跃,嫌气性微生物在土壤中进行腐殖质合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