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ID:10506563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_第1页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_第2页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_第3页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_第4页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一、问题的提出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的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育种、改良土壤和改革工具等,属于基本建设性质,不在上述过程的范围内,但也很难截然划分,一般需要这些基本建设来帮助做好精耕细作,有时甚至基本建设直接成为精耕细作的组成部分。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上可贵的优良传统,给我们今天农业生产的跃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珍视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有必要摸清楚这一传统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我们近年编写《中国农学史》,也涉及这个问题。这里牵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

2、历史分期问题。6月16日,我曾在南京历史学会就这一课题作了报告,会后征求了意见,现将原报告提纲修改压缩,写成此稿发表。因为篇幅关系,只能提出一个粗浅的轮廓,以后有需要时再补充说明。二、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以上,可能多至1万年。精耕细作传统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都很幼稚,谈不上精耕细作。到了能够创造剩余产品,逐渐形成奴隶社会时,农业技术比以前有了进步,但是还很粗放,而且奴隶在奴隶主的鞭挞下从事农业生产,不会有生产

3、积极性,也不可能产生精耕细作。现在史学界对于西周和春秋是不是奴隶社会有争论,但是对于战国时代转入地主制的封建社会则意见比较一致。在这一转变中,铁农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石制和木制农具的工作效率很低。商和西周虽有青铜农具,但使用不广。铁农具出现于春秋,至战国而广泛使用。近年已陆续有战国时代的铁农具出土,还在魏墓中发现使用畜力的铁犁,而且孟子曾说“以铁耕乎”,明白地指出铁农具已经成为当时农业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工具。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小家庭有独立经营农业生产的可能,而且只有小农经营才能发挥生产潜力

4、。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经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生产者通过阶级斗争,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发挥了生产积极性,想办法来增加生产。在小经营的范围内,要在小块土地上增加生产,那就势必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也就是走精耕细作的道路。再看当时文献上所反映的农业技术:《诗经》及其他春秋以前的书中,说到耕的地方不少,但没有一处说深耕的。在战国时代的作品中,深耕熟耰就变为通行语汇。施肥也是到战国时代才

5、受到重视。灌溉的起源较早,大发展则在战国时代。适当密植作为获得丰收的要诀,是战国时代总结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宝贵经验。除草很早受到重视,但到战国时代因农具改良而效率提高,并且把中耕除草的勤做多次和做得细致周到,提到很重要的地位,此外,还强调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也注意到选用良种和防治虫害。这些就是精耕细作技术措施的具体表现。所有这些围绕着一个目的,就是增加生产,主要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魏文侯时(公元前5世纪)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已经明白提出提高产量的要求,《荀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善治”就

6、是上述所列争取丰收的技术措施。再探索一下战国时代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可以收到谷子百斤以上,已有较高的水平,这是精耕细作的结果。我国在战国时代开始有农学专书。这些农书虽已失传,《吕氏春秋》中还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其中有系统性的成套理论,已经称得起粗具规模的农业科学。我国农学产生于此时,也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农业生产实践中精耕细作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所有这一切,明显而一致地表示: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基于战国时代。再放大范围来看: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变革剧烈的时代,也是有名的诸子争鸣时代。这些上层建筑的

7、剧烈变化,不能不是经济基础的划时代变革所引起的。在经济基础变革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变化是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通过阶级斗争,冲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因而引起多方面的剧烈变化。此时社会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农业上,在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农田基本建设上。因此,这一时期的多方面剧烈变化的历史,也帮助说明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一)总说从战国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精耕细作传统有时发展很快,有时发展很慢,甚至有暂时的局部

8、的停顿,但是总的趋势是一浪推一浪,不断在前进。我国封建社会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期:战国至南北朝为前朝,隋至元末为中期,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为后期。这里是根据生产关系划分的。(二)封建前期封建前期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营方式的逐渐奠定为起点。奴隶制残余的影响还很大。徭役繁重。秦国有爵者有役使无爵的庶人的权利,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