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45591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元气”思想在近代的西传及其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元气”思想在近代的西传及其影响摘要:元气或气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东学西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但是传统研究或者将元气思想的西传淹没于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泛泛之论当中,或者将具有中国人致思倾向的元气思想与近代西方自然观和物理学中某些概念作简单的对应,因而既未能展示元气思想的西传过程和具体路径,也未能勾勒西方近代与元气思想相关的思想的嬗变过程,更未能充分彰显元气思想的近代意�x和独特价值。为此我们力求在把握元气思想内涵和独特性的基础上,以文本为依据,较为详细地梳理元气思想的西传路径,并在哲学和概念分析的层面上阐述元气思想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
2、而为近代以来中西科学、哲学和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中国4/vie 关键词:元气;近代;中国古代哲学:中西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1003-854X(2016)11-0033-10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F・卡普拉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曾指出,现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和宗教(他称之为“东方神秘主义”)存在着显著的相似性。特别是。中国的元气自然观与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惊人地相似。为此,他特别引用了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的“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等说法而加以佐证。国内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是,造成这种时间相距久远、地域
3、跨度巨大的两种思想或理论之间的相似性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现代物理学等精密科学与技术对古代智慧的天才猜测的印证,还是基于“否定之否定”扬弃性“复归”的思辨?F・卡普拉本人以及国内的学者对此或默认之,或语焉不详。应当说,这两种解释性观点(不论是否经过充分的论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仍不够全面,没有触及到一些根本方面。在这里,本人提出一个观点,即造成这种相似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方哲学(宗教)思想的西传及其影响。其中,以中国古代“元气”思想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西传所造成的影响尤为显著。可以说,元气思想在近代欧洲自然观的转换和近代物理学的产生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由于这一
4、问题的解答必然涉及到中西哲学比较和文化交流的一些方面,因此它不只是科学史的问题,而同时也是哲学史、文化交流史的问题。本文希冀通过比较细致的分析与阐述。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 一、“元气”思想的内涵与独特性 “元气”思想或元气论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完善且有较大影响的学说和理论,是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许多方面。它以“气”、“元气”以及“道”、“理”为基本概念和范畴,涉及到对物质本原和自然演化的本体论探寻与解说。其中凝结了中国古代先哲对宇宙本质、物质结构、万事万物运动与变化规律的认识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基本的致思方式。 在中国
5、古人看来,宇宙万物是由一种称之为“气”的东西构成的。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这种东西可感可知。如大风、水汽、烟云之气以及人体呼吸之气等。殷商甲骨文已有“气”字,其书写字形类似一股上升的气流。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气,云气也,象形”的解释。由于自然界“风”的独特性,也有所谓“风是气的异名”的说法。以后,那些具有构成生命之力、情志变化、聚散离合、升腾流转等不可为人眼直接觉察到的、比较抽象的东西。也与“气”挂钩,成为了气的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西周末年,即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伯阳父(史伯)以“天地之气”解释山川地震。所谓“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
6、能出,阴迫而不能�A,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这里已经明确提出气的概念,且有阴阳之分。在此基础上,古代先哲对“精气”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谓的“精气”,是与“粗气”相对而言的,是气之精微者。研究表明,《管子》中《心术下》、《内业》两篇首次提出“精气”概念。其中《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与之相关,“元气”的概念和思想也相携而行。因为“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鹗冠子》)。这里,“精微者”就是“元气”。到了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大量地使用“元气”概念。他在《论衡》一书中说道:“元气,
7、天地之精微也”(《论衡・四讳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天禀元气”(《论衡・超奇篇》)等。这就是所谓的“元气自然论”。 自宋代到明清时期,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把元气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张载坚持以气一元论解释世界物质性及其运动。他针对魏晋以降盛行的释、老之学的“贵无”倾向,明确认为世界万物生于“有”,而非生于“无”,从而将“气”奠定在“有”的基础上,或将“气”与“有”相融合来解释“气”。他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同时明确提出“虚空即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