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ID:27332351

大小:46.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2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_第1页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_第2页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_第3页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_第4页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范文——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海边的卡夫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摘要:关键词:命运;困境;个体存在绪论一、研究意义村上春树的作品首次出现在中国内地是1989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由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20多年来,随着村上小说的不断出版和译介至国内,村上小说迅速向都市“小资”群体和大学生读者渗透,形成“村上热”。村上春树的小说在最初被视为都市青春小说,体现出“都市的感受性”,但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挖掘作品内部的深层意蕴。村上小说所表现出的忧郁、孤独、虚无、荒诞、宿命等情绪糅合作一团,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日本文学教授杰·鲁宾(JayRubin)在《村上春树与语言的韵律》(哈维尔出

2、版社,2002)的序言里说:“(村上的小说)充满了自杀、横死、绝望,以及人生世事毫无意义、现实不过是个人记忆片断的总和这类信念。”这些元素构成了村上小说的整体印象,然而这些意义上消沉的感受并未使读者一味的沉浸在悲观主义或虚无主义中,在作品的最后反而起到了提升作用。村上小说里的各种人物有着同样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使他们无法融入社会,人与社会的疏离造成了人物的心灵创伤,犹如困兽在大大的自我世界里横冲直撞,逃不出心灵困境(忧郁、灰暗、颓废、虚无)。而这种孤独感大都来自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人际关系的崩溃带来的精神上的迷茫和困惑。作者在作品里揭示出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生存困境,人

3、在物化的同时渐渐失去主体性。而《海边的卡夫卡》作为村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中现实与非现实的两条线索也交融在一块,人物在出走,寻找最后回归的过程中都无不指向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因此,笔者企图通过分析文本来取得以下意义:(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的研究者将《海边的卡夫卡》简单的看作是叫做乌鸦的这个少年的成长之路,而主人公在出走到回归的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成长,它背后还有更深刻的东西,例如少年的回归是决定要面对这个现实世界还是继续逃避?少年的最后回归真的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吗?(二)给现代人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在当今这个精神始终处于追赶物质的状态的世界里,现代人在消费中受困,渐渐失去主体性

4、,精神上的迷茫和内心的空虚使人封闭在一个现实与非现实世界的缝隙里,这个漫长的青春期就如同少年卡夫卡的出走,村上在小说里借卡夫卡这一形象为读者展现出每一个试图摆脱人生荒谬感的人“自身内部的迷宫”。而就在卡夫卡寻找对自己来说宝贵的东西的过程中,村上为他的生存赋予了某种光明,少年因此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拯救。因此,笔者企图从文本中为现代人找出心灵困境的出口。(三)更加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发展历程。林少华先生指出,村上近年开始远离“远”和“淡”而关注“责任”。从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到2002年的《海边的卡夫卡》,村上的小说从一贯图解着虚无、孤独,发展为超越虚无,化孤独这负面的东

5、西为激发人积极行动的动因。从《斯普特尼克恋人》永恒的孤独、《挪威的森林》无以解脱的虚无、《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记忆的失落到《海边的卡夫卡》,是存在危机中的当代人的自我超越,显示了存在主义崇尚“行动”、“自由选择”、“自主存在”观的全部深度和积极意义。一、研究现状概况就国内的研究情况看,自《海边的卡夫卡》在中国内地译介以来,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到的研究条目共有372条,研究的方向大抵有四条:(一)主题1、暴力与救赎。在作品中无所不在的“暴力”元素使文本呈现出一种荒谬感,方阿离在《试论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暴力和救赎》里提到除了隐喻战争的杀猫事件,此世界的

6、少年卡夫卡和彼世界的中田都是暴力的受害者和施加者。可以说,这种异化是在变形的暴力土地上的一种同化。而被损毁的人们如何获得救赎?通过寻找自我责任感。这一点直接回归到村上春树的关注点。2、战争观。例如卜瑞晓在《村上春树战争观研究》里提及,两名身穿旧帝国陆军野战军服的战时逃兵给少年口传身教作为个体的日本人之于国家暴力体制的无可奈何,以及中田和杀猫事件都隐射着战争主题,“在片刻间唤起读者记忆之后,随即将其作为无可奈何之举予以宽许,甚至最终将记忆本身消解一空”。刘红更是在《<海边的卡夫卡>作品倾向研究》直接指出村上有“模糊战争责任”的倾向。这种文本策略引起所谓的“疗愈”效应,通过

7、消解战争记忆表现自己救赎文学的疗愈功能。因此,可以说《海边的卡夫卡》的采取的这一种文本策略遭受着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1、善恶观。与上一主题相对应的,是作品放弃了绝对的善恶观念,以达到文学的“疗愈”功能。吴思佳在《论<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指出,无论是少年卡夫卡还是中田,都没有因为杀人而受到任何意义上的谴责和惩罚,作者“使其杀人行径顺理成章地得到读者们的谅解与祝福”,触犯了人伦禁忌的卡夫卡身上没有任何道义上的罪恶感,反而得到了命运的自我拯救。这反而“纵容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欺骗”。综上,可见《海边的卡夫卡》这部作品存在着极大的道德悖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