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边的卡夫卡》看卡夫卡的村上式解读

从《海边的卡夫卡》看卡夫卡的村上式解读

ID:23985148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从《海边的卡夫卡》看卡夫卡的村上式解读_第1页
从《海边的卡夫卡》看卡夫卡的村上式解读_第2页
从《海边的卡夫卡》看卡夫卡的村上式解读_第3页
从《海边的卡夫卡》看卡夫卡的村上式解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海边的卡夫卡》看卡夫卡的村上式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海边的卡夫卡》看卡夫卡的村上式解读:卡夫卡的作品作为经典文本不断地被读出新的内涵,《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以别于文学评论的方式,对卡夫卡解读作出的又一次尝试。本文从《海边的卡夫卡》这部作品入手,试图找出村上春树和卡夫卡之间的某种联系,借此促进对两位作家的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卡夫卡;村上春树;隐喻;战争;孤独  :I106:A:1005-5312(2011)30-0052-01    《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力作,被评为其代表作之一。然而,曲折晦涩的主题,象征隐喻的运用,使这部作品极其难懂。实际上,在这部作品的名字里已经

2、地给出了线索,那就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一、“乌鸦”及其隐喻  “延异”一词是“解构主义之父”雅克·德里达在单词“差异”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既指时间上的差异,又指空间上的延宕,强调任何一个在场的同时也就是它的缺席。弗兰茨·卡夫卡这样说过:“我是一只很不象样的鸟,我是一只寒鸦——只卡夫卡鸟”。在村上春树的标题中,卡夫卡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因为标题中固然是有“卡夫卡”的,但指的是村上春树作品里的卡夫卡少年,而非作家卡夫卡。然而,这个标题毕竟有“卡夫卡”,并且小说主人公对卡夫卡的小说做了评论,也就是说,在村上春树的力邀之下,卡夫卡不得不在场

3、了。同时,在村上的这部小说里,叫乌鸦的少年被反复不断地提及,卡夫卡又属于一种在场的不在场,因为“叫乌鸦”显然是指涉卡夫卡,可这仍然是村上笔下的卡夫卡,而并非真正的卡夫卡。  日本人自古视乌鸦为灵鸟,可根据其叫声占卜吉凶,小说中“叫乌鸦的少年”也确实有先知的作用,他不时地对将发生的事发出一些预言。村上春树认为,现实有时就如小说一般给人以荒诞、混乱、无序之感。但世界仍旧存在着必然性,就像小说中时时显现的预言或隐喻。日本的国土上寒鸦并不多见,所以村上春树也许从一开始就对卡夫卡有某种“误读”。  二、战争反思  弗兰茨·卡夫卡亲历了一战,对战争给人类心

4、灵上留下的戕害,进行了反思,他说“哪里也没有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这是一种明确的反战态度,因为一切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村上春树对于战争的态度跟卡夫卡是一致的,阿道夫·艾希曼这个法西斯军官的形象,仿佛就是脱胎于《在流放地》中的那个无比崇拜和眷恋行刑机器的军官。二战虽已过去,但在村上眼里,它的阴霾从未从人们的心头退去,那些难以言说的忧郁成为压在心头的重负。  《在流放地》中,行刑机器通过将罪行刺在犯人的皮肤上来行刑,“犯罪者”没有辩解的权利,无论犯下什么程度的“罪行”,惩罚的结果都是死。当军官试图把“要公正”几个字刺在身上时,机器毁灭了,这意味着公正

5、并不存在。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本质的讽刺。军队介入了“小学生集体昏迷事件”的调查之中,调查极其详细和严格,然而这却极其讽刺,军队是战争的主体,悲剧的制造者究竟在追究谁的责任呢。最后,调查不了了之,这和“流放地”的军官的结局何其相似。我们不妨说,这里村上春树对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做了很好地继承和解读。  三、孤独与自由  卡夫卡和村上春树都将主体“内向性”作为重要主题来表现,关键在于他们都感觉到了人类的孤独。弗兰茨·卡夫卡的孤独体验来自无数个二律背反的集合体:作为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犹太人,他不属于基督教世界;作为一个说德

6、语的人,他不完全是捷克人;作为一个白领职员,他不属于资产阶级;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却又不愿意发表自己的作品……在致朋友蜜伦娜的信中他说:“(我)没有祖国,因此什么也不能抛弃,而必须经常想着如何去寻找一个祖国,或者创造一个祖国。”孤独使人备受折磨,孤独也会使人产生迷恋,卡夫卡说过“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标,是对我的巨大诱惑”,孤独是卡夫卡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  村上春树也是一个偏爱深入心灵深处的作家,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内在世界。弗兰茨·卡夫卡曾说自己是个死胡同,一生都被封闭在一个小圆圈里

7、,村上则对孤独发表了这样的看法:“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人们总是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进得很深很深。而在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卡夫卡的孤独是带着恐惧和不安的,村上透露出对人类的一种信心和乐观。从另一层面来说,卡夫卡对于孤独的感受是客观的,他在孤独中所达到的境界是常人所没有勇气抵达的;村上的孤独观有着乐观甚至温和的色彩,对现代人来说,有着安慰和疗愈的作用。  创作来自于对自由的渴望,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受,也是通往自由必不可少的路途。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勇于在孤独的沙漠里跋涉出来。“具有真正的、耐久的价值的东西都是来自内心的礼物。……这

8、是一切生命自由的根本条件。……是不断地通过斗争去争取的对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态度。有了这个条件,人就能自由。”卡夫卡的这段话,几乎可以作为《海边的卡夫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