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29819
大小:61.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小学数学课堂落实三维目标的几点做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堂落实三维目标的几点做法□曹丽蓉(摘要)木文就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实施方法,根据笔者所在课题小组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了如下做法。主要是:围绕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以旧导新,完成知识转化递进;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轻松实现目标,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变成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知识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独特作用,快乐达成目标,并注重“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善用实验操作,实现过程性目标,进而实现过程与知识的融合。笔者最后指出:数学知识和技
2、能是数学学科的“肌体”,探究过程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落实三维目标做法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己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三维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的三个方面,既相互关联、乂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木技能和基木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1围绕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教学目
3、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例如,根据《圆柱体积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①以复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②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圆柱体体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③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分、切、拼等操作活动,完成长方体到圆柱体的转化。④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吋,教
4、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我们可以安排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切、平移和拼接,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圆柱体体积公式;然后,利用公式去解决求体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0标来进行。2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轻松实现S标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及其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变成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知识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主
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吋,在创设问题“你能想象一亿有多大吗”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想办法举例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和尝试,设计出了很多方案。不同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一亿有多大,还让学生明白.•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冇影响。这样的数学课堂既能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又能分享到别的冋学解决问题的
6、好方法、好途径,还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思维。3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独特作用,快乐达成S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教学0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冇自身的独立意义,而且与其它教学0标冇机的整合在一起,主要起着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思维等作用。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点”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0标。通过让学生“剪、折、画、说”的方法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并自主概括轴对称图形及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
7、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对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得出结论吋,不但学习了探究数学知识的方法,而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到数学的美”;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4善用实验操作,实现过程性S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新知识吋,常常设计一些数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实验的条件。一个合理的实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突破重点难点,实现过程与知识的融合。如在教
8、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吋,教学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教学设计吋,设计了一个用小棒搭正方形的实验,让学生分小组分别用4根、5根、6根、7根、8根、9根、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17根……可以搭成几个正方形,还剩余几根,怎样列式,并想一想为什么剩余的小棒不能再搭成正方形了?通过讨论比较和反馈形成板书:4÷4=l(个)0(根)5÷4=l(个)1(根)6÷4=l(个)2(根)8÷4=2(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