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

ID:27326531

大小:1.53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2-01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_第1页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_第2页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_第3页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_第4页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在记言的同时,《论语》还记录了一些生活片段。如《阳货》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杀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的写作特点5、《论语》还善于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个性,例如“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侍坐”一章,记孔子听弟子各言其志,通过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内容,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性格。子路的直率自信、冉有的谦恭有礼、公西华的长于辞令、曾皙的潇洒风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孔子的形象尤为丰满、鲜明。《论语》虽是语录体,但它在记言中兼顾叙事写人生动活

2、泼,凝练隽永。这种形式对后代笔记、小品一类散文有很大的影响。第十六节《墨子》和《老子》一、墨翟的生平和《墨子》一书墨翟(生卒年不详)的生活时代大致与孔子相接,他是战国初期的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做过小手工业者,会制造各种机械。他早年曾学习儒家学说,但后来认为儒家的礼过于烦缛,厚葬服丧靡财害事,于是“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另立墨家学派。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八篇。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些主张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而发的,它代表了下层人民减轻剥削、渴望安定生活的要求。墨家提倡尊天事鬼,用天和鬼压制统治者,不要过于放纵。二、《墨

3、子》的写作特点保留了语录体的形式,还有不少篇章则已初具议论文的规模。这些作品每篇都有一个反映中心思想的标题,篇中围绕中心思想,逐层展开论述,谋篇布局都有一定之法。《尚贤》、《尚同》等主要篇目的观点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们的文章重视实用,不求文采,风格平实质朴。墨家还提出以“三表”作为立言的依据《墨子·非命上》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另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家又很讲究形式逻辑,重视论辩技巧他们善于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和历

4、史事实出发,由小到大,层层类比,进行推理论证。例如《非攻上》为了阐明“非攻”的道理,就先以常见事物为例: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从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是亏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去人)人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

5、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中也有很多比喻。书中的比喻往往是以事喻事例如《耕柱》篇中治徒娱、县子硕问墨子:“为义无反顾孰为大务”,墨子回答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局限性。”在《墨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比喻向寓言过渡的这种痕迹。三、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关于老子的生平,主要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像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代《老子》大约是后人记录的老子的语录,在流传

6、过程中不断增加内容。书中有些言论带有战国中后期的时代特色,如“大道废,有仁义”等,可能就是道家后学所附益的。在战国前期大致就编成了。《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二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合称为《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四、老子的思想1、《老子》一书的思想体系是围绕着关于道的理论而展开的。《老子》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

7、五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老子考察宇宙万物本源时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的本质特征是自然无为。道先于天地而生,它浑然而成,恍惚无形,却又独立存在,永不消失,循环运行,永无止息。道这一概念的出现,打破了神创造和支配万物的传统说法以及天道有知的迷信思想,是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同时它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抽象思辨能力的极大提高。2、老子把自然无为的思想运用到政治方面“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