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

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

ID:27247997

大小:111.0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12-02

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_第1页
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_第2页
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_第3页
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_第4页
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解读《荷塘月色》的几个角度佩弦堪称“美术文的典范”之一的《荷塘月色》,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也一直被选入大学和中学的文科教材,更一直为研究者津津乐道。人们乐此不疲的关注和研究此文,原因就在于此文从多个角度折射出来的种种魅力经久不衰,人们总希望从此文中读到悟到更新更趋于本真的内涵。这里,笔者集中了当下研究者从某个角度对《荷塘月色》进行解读的核心话语,揣摸到研究者那颗搏动的探究的心。首先,是对《荷塘月色》主题的解读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人们多解读为佩弦为回避政治纷扰,来到他在心间营造的一个无忧无虑的精神圣殿——荷塘,但现实就

2、是现实,是无法回避的,所以,佩弦最终也无法找到这心灵圣殿。当下的研究者则努力另辟蹊径,找寻到与过去不同的乃至相左的观点。吴伟雅在其《哀伤几缕笼心头——浅析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一文中分析得出:从政治背景入手分析《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错位的,同时,认为解读成是“作者的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智者的孤独感”也是不可信的。认为佩弦和古代的文人有着共通之处,为世俗所累,就转而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让那颗在红尘中受过伤的心获取些许抚慰。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儒道互补”的处世原则。作者很看重家庭,40他不可能对现实总是采取一味的逃避做法。胸中

3、的郁闷可以借吟月赏荷来消解一二,但人生的负累还要继续下去承受下去。既然在路上,就要走下去。短暂的荷塘游就像一个美丽的梦,但梦终究是梦,终归要醒,终归要回到现实的无奈中来,终归要面对人生的感伤。这里,最感新鲜的就是“儒道互补”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概念,它把传统文人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苦闷中寻找安慰的独特心态给揭示了出来,似乎为我们解读这一类文字找到了一把开启的钥匙,也准备了一条必然的路径。朱世丽在其发表于《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上的《神游荷塘,“士”的回归——〈荷塘月色〉主题探析》一文中解读得出:“形成朱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实源

4、:现实的多重矛盾急剧撞击着作者,使作者人性深处的双重角色之间产生激烈冲突。《荷塘月色》作者通过夜游荷塘,从多重矛盾中解脱出来,走出‘小布’角色的束缚,暂时实现‘士’这一单一角色的自由,即‘士’心的回归,表达作者对自由高洁的人生理想的无限向往之情。”这里的“小布”,是“小布尔乔亚”的简写,由英文PetitBourgeois半意半音翻译而来,是中文“小资产阶级”的意思。这种简写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界比较常用。“他们在偌大的一个中华,几乎无一所安身之地。‘内心的要求’、‘自我的表现’是小布尔乔亚意识的结晶。他们是浮动在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

5、,他们的地位顶不安定,而且陆续地有坠落到无产阶级里去的命运”。(见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及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这两文均录入《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40研究者着力表述的是摆荡于“小布”与“儒士”之间的一个矛盾的佩弦,一个努力化解矛盾的佩弦。我们从这个角度窥探到的是《荷塘月色》存在的价值意义,即其以精湛的艺术和真诚的表白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共同面临的普遍性、永久性的生存问题,使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去欣赏、获得美的享受,得到人生启迪。这是《荷塘月色》的魅力所在,也是名篇之所以为

6、名篇的意义所在。倪浓水在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的《〈荷塘月色〉情爱主题的叙事学证明》一文中认为:“《荷塘月色》的主题旨趣乃是情爱,文本行文的一切内在逻辑都是指向这一点的。另外,文本营构的意象也完全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解读。”倪在否定了传统解读的“国事感伤说”和“人生感伤说”的基础上,判定《荷塘月色》首先是抒情艺术散文,这种文本性质的散文追求艺术的(也即是心灵的)真实,为了达到这种真实,文章里的题材可以变形,也可以虚拟,也就是说,可以进行艺术处理。同时判定《荷塘月色》是一种倾诉,是一种情感宣泄。认为“荷莲”形象是与妻不同的女

7、性之象征,是作品的“我”所热烈追求的对象,“我”与妻形似路人,与“荷莲”则幸福所维系,最终追求而不得,最后哀怨而绝望。所以,在倪看来,“我”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荷塘”也并不一定就是清华园里的荷塘,妻子也并不一定就是武钟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是,我以为,倪之观点不免太过牵强。回到文本解读,确实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可是,文本本身有时也会蒙骗读者,40也不能回答若干问题。比如如果荷塘没有实指对象,那么,为什么清华园里就正好有一个与佩弦《荷塘月色》中描写近似的荷塘?如果《荷塘月色》与当时的政治沾不上边,那么,为什么佩弦在其后创

8、作的《哪里走》一文中喊道:“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避的一法”?“惶惶然”、“避”难道不正是佩弦当时“心里颇不宁静”之复杂心态的流露吗?佩弦“心中的江南”,正处在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