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

ID:3143872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_第1页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_第2页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_第3页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参  [摘要]教参是教师备课的重要资料,它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较明确的说明。然而,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教参,就很难打造出符合儿童学段特点的数学课堂。通过对“按不同标准分类”一课提出问题环节的三次教学设计,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理解教参,才能真正发挥教参的作用,因为只有学生能理解的、亲近的知识,他们才会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儿童视角解读教参过程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

2、编号]1007-9068(2015)29-028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位资深的数学教师曾对我说:“要想上好数学课,一定要读透教参,因为它会告诉我们怎样教、教什么。”我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教学的座右铭,每一次上课前,自己都会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看好多遍。这个习惯帮助我成功地上了好多节数学课,也使我对教参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在学校也成了一位老教师,自己也会对年轻的教师说:“要想上好数学课,一定要熟读教参。”然而,最近因执教“按不同标准分类”一课,自己对读教参的态度有了新的要求,

3、即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教参。  “按不同标准分类”4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按不同标准分类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体会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不同结果。而提出问题是这节课第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很明显,即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按不同标准分类的需要。那么,怎样来提出问题呢?  上课前,我详细解读了教参,教参中的一段话“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这是

4、什么地方,图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再提出‘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我把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设计如下。  提问: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追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  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没有条理,他们会这样表达“有的老师在看书,有的学生也在看书,有的老师在做游戏”,这是因为他们有条理的思维背景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没有针对性,学生会想到“他们姓什么

5、”等非数学类问题,这样就会对后面的教学出现了干扰,因为学生并没有产生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想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按不同标准分类是一种实际的需要呢?我在教参上又读到了这样一句话“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分类标准”,我马上修改了这一教学环节。如下:  提问:图上有哪些人?(板书:教师学生)他们分别在做什么?(板书:看书下棋做游戏)4  再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记在作业本上。  小结: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你的

6、问题是什么?选哪一个标准分类最有用?  我想,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记下来,再根据问题选择分类标准是最好的设计了,这样他们就能体会到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实际的需要了。而事实并非我想的那样,学生把问题记下来需要花几分钟时间,而且根据问题选择标准学生也有困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过多的挫折,对后面的学习就没有兴趣了。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我设计的问题太难了,不适合二年级的学生?”恰巧,睢宁县教育局的王保卫主任应邀到我校来指导教师上课,他听了我上的这一课后,直接指出:“教师预设的再好也没有用,课堂最重要的是学生的

7、感受;在守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一底线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他的指导下,我对这个教学环节又进行了一次新的设计。如下:  提问: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再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板书:教师学生看书下棋做游戏)  小结: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  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多为“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等,我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出关键词,这样既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总结,又为引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埋下伏笔。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告诉他

8、们:“4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如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可以按参加不同的活动分为看书的、下棋的、做游戏的三类,还可以按性别分成男的和女的两类。”……这样设计,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这一个小环节的三次设计,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教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因为只有学生能理解的、亲近的知识,他们才会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乐趣。  (责编蓝天)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