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36008
大小:6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中医调气法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调气法探析李毅(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人民医院553000)【摘要】在中医学范畴中气既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木物质,乂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木物质。调气法是中医治法的根木,调气法具体应用可分为补气法、舒畅气机法两法,并提出了调气法在各种治法中的具体应用。【关键词】调气法气中医【中图分类号】R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16-02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木的物质。中医学气的概念,含了古代哲学中的某些含义,运用天人相应的观点,将气引入中医领域。在中医学范畴中气既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木物质,乂是维持
2、人的牛.命活动的最基木物质。如《素问•宝名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明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人的形体构成,实际上也是以气为最基木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的生命活动需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中医关于气的概念可分为元气、宗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和药物之气。从木文所涉及的治法角度研宄,我们必须弄清气的生理及病理状态,以此为基础来讨论治法。首先从气的生成来看,气是肾中所藏先天之精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及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结合化生而成。在此过程中,脾、肺、肾三脏协同为用,才会有气的正常生成。其中脾胃对水谷
3、的运化作用,在气的生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理角度看,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升降出入是气的具体运动形式。气具有温洵作用、固摄作用、防御作用、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气的病理状态首先表现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减退,既气虚表现。其次是气机失调所引发的疾患,也就是气的升降出入发生紊乱而产生的病变。毡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情况。在生理和病理方面,气和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直指方》“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滑则血滑,气塞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由此可见血与气关系之密切。同样津能化气,气能生津,二者在生
4、理上也是密不可分的。气血津液在生理上相须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气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气、血、津、液是脏腑经络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而当气的功能发生改变时,脏腑经络的功能必然发生变化。因而调气法是中医治法的根本。本文旨在梳理调气法的源流和调气法在临床中的具体作用。一、调气法的简述所谓调气之法就是针对一切因气的病变而致病的一种治法。关于气的治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调其气使其平。”《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素问•凋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等篇章所论述来看,早在《内
5、经》时代,中医就己认识到气的重要性,并将对气的治疗放在中医治疗的首位,并明确气血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提出了补气与行气的具体治则。从《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于调气之法都有各自的发挥。特别是北宋裴师元等人所编著的《和剂局方》更是将用辛香行气之药提到了中医治疗的首位。认为疏通气机,乃治百病之法。并具体总结出行气散风通络等18种行气之法。虽然许多医家认为《局方》多用辛香行气之品有耗气伤津之弊,但应用得法,辩证准确,疏通气机之法实为治病第一大法。朱丹溪虽不认Ml滥用辛香理气之药,但其对《局方》行气法的评价却是相当中肯的。他认为行气“可以清痰,可以消积,可以化气,可以化食,U鼻既宣,胸膈亦纾,平居无事,思
6、患预防,非方之良者乎?”其实丹溪翁对于调气之法亦多有贡献,在《丹溪心法》中他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治病当先调气,气机不调则病不除。”并立越鞠丸为治郁之法。张从正亦重视气在疾病中的作用,并提出“诸病皆生于气,诸病皆因于气。”其著名的汗、吐、下三法,其实质亦不外乎调气之法。至于补气之法,中医历来相当重视,历代医家论述甚多,这里就不一一引述。此外由于气在脏腑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各种治法方剂中都运用了调气之法。二、调气法的具体应用从中医学的角度看,气的病变包含由于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致气的生成不足,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气的运动失常等变化。另外从气的生理功能与津血、脏
7、腑经络联系的角度看,气的病变基本上涵盖了中医的各种病变。因而我们讨论气的病变将从气的自身的病变以及各脏腑病变中气的变化来分析调气法的具体应用。(一)补气法补气法是针对各种原因所致气的生成不足,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所致疾病的一种治法。由于气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故而补气之法着重于对肺、脾、肾三脏的补益,其中尤重肺、脾二经,而补中气尤为常用。1、培补中气法适应证:精神疲倦、面色萎黄、懒言音低、四肢无力、大便溏泻等。常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