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34158
大小:59.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2
《英语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的提高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英语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的提高策略♦王锡斌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北关小学730726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终生学习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并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绝大多数学校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努力歼拓教研、科研的新局面,力求以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千千万万宮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教师,正在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精神,描绘着新课程绚丽多彩的
2、“教学景观”。每一位英语教师在新课程中应找到自己的位置,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范围而有艺术化表现的人,成K: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技能转化为权威的人,真正做到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与新课程共成长。关键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策略研究一、教学设计技能的概述“教学设计”这一词原木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但经过我国教育界研究家木土化之后,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呢?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
3、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做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韦斯特(Charles.K.West)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研宄教学目标,制定决策计划的教学技术学科。如何研究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教学的决策计划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技能来凸现。二、教学设计技能的特征1.教学设汁技能是如何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
4、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技能的提高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注重选择什么样的教学0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2.教学设计技能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技能的提高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0标进行创造性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3.教学设计技能是如何以系统方法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问题和需要,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4.教学设计技能是如何提高学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三、英语教学设计技能的
5、提高策略1.提高英语教学设计技能同样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是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因此,教学过程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的主要因素,而教师和学生又是主要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了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确定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2.提高英语教学设计技能更要研究教与学的目标。教学设计不论是对一门课程的设计,还是对一个单
6、元、一节课的设计,最终0标是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0标。因此,对教学0标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影响教师教学0标确立的因素很多。冇来自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等考虑教学0标的角度和观点不一致以及课标所定0标过高或陈旧等外在因素,也奋来自于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低不一、兴趣与爱好有别等内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研究时,既要考虑外在0标,又要研究内在0标,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师特别要考虑本地区外语教学与其他先进地区的差异及学生英语学4的实际,做到外在0标与内在0标的统一、教的0标与学的0标的统一。1.提高英语教学设计技能还要研
7、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多少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就是:搞学术研宄的很少从事教学实践;搞教学的也很少从事学术研究。教学与研究两张皮,理论不能转化为对实践产生直接指导意义的技术、方法、策略、规范和模式。从这种情况看,教学设计恰恰具有媒介作用,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2.每一位英语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求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①英语学科知识,即专业技能(能教);②教育专业知识,即教学技术(会教);③教育专业精神,即师德(愿教)。参考文献[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8、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