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05015
大小:59.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1
《略论生物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论生物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空白是书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隙不留,成不了好的艺术品。我国的书画艺术非常讲究留有余地,以求整幅作品的和谐别致,寓意深远。生物教学中运用一点空白艺术,及时地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空白艺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悬而迟决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
2、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例如,讲到“生命活动调节”内容时,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悬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1只雌天蚕蛾被扣在一只纱笼中,这只纱笼是放在被一片丛林包围着的黑屋里的。尽管风啸雨骤,还是有40多只雄天蚕蛾穿过风雨前来。第二天夜晚,又在雌蛾周围洒了樟脑丸和汽油,仍不能阻止雄蛾寻找雌蛾。设问:天蚕雄蛾靠什么寻找到天蚕雌蛾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思
3、维的空间,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师不要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有意识地形成第二段空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权威性。2.抛砖引玉对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不宜直接灌输,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同时配以相应的空白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讲解“拟态”概念时,教师出示“
4、昆虫保护色”挂图和“竹节虫拟态”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要求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因为学生已有保护色知识,经过思考后得出拟态不仅是色似而且形似。撤下保护色挂图,换上“枯叶蝶拟态”挂指导学生比较得出,竹节虫是外表形态与竹节相似,而枯叶蝶是色泽斑与枯叶酷似,即拟态的形成部位可以是动物全身也可以是动物体的某一部位。再挂上“西藏牦牛”挂图,学生得出西藏牦牛的拟态,模拟的是环境中非生物__岩石。至此,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拟态的概念,即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3.
5、断流停顿课堂教学有它的流畅性。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可能会感兴趣,但听后往往很快遗忘,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因此不能形成深刻记忆。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作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然后再作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述,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压迫感。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教师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思维活动起着调控作用。若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嘎然而止,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再次集中到教师身上,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
6、中来,片刻的空白后,教学秩序井然。4.余音绕梁结果是一堂课的“终曲”,有经验的教师课尾一定会设置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宄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如在讲完“水分代谢”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庄稼施肥后为什么要及时浇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知识得到深化。又如,讲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之后,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性别__无论是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及其有关的生理特性都是性状,能否用已学过的遗传的基本规律来
7、解释与性别有关的性状遗传呢?为什么有些遗传病大多数在雄性个体身上出现?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仍然不能得出答案。这为“下回分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埋下伏笔。使用空白艺术存在的误区1.过度过量设置空白,要有度的概念。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使学生通过深思熟虑,能够“跳摘桃子”。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一堂课运用空白的量也应有所控制,不可过多过滥。如空白过多,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支离破碎,过于空洞,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2.无的放矢设置空白应
8、有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讲完课后余下的时间,教师既不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又不布置思考题,而是让学生自由看书,这种毫无目的的设下空白,只会冷却学生听课的欲望。3.缺乏默契设置空白的时机与长短,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界定,为双方所领会。这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直至认同,最后达到默契,若师生双方缺乏这种默契,教师设置有空白,学生不以为然,未加利用,而学生需要空白的地方,教师仍滔滔不绝,这样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恰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