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城市与区域.doc

永续城市与区域.doc

ID:27200464

大小:6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1

永续城市与区域.doc_第1页
永续城市与区域.doc_第2页
永续城市与区域.doc_第3页
永续城市与区域.doc_第4页
永续城市与区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永续城市与区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永續城市與區域(SustainableCitiesandRegions)授課老師:方偉達授課地點:授課時間:壹、緣起紀元前七千年,在中東伊拉克與巴勒斯坦的約律哥與雅莫出現人類史上第一個城市雛形,這個遺址估計可養活三千人的形式聚落,象徵人類生活方式的進步,也改變人類史上空間利用行為。城市研究係為人類居住行為與其周遭營造物聚合體的空間概念,此一人文空間與環境,即為初期城市研究範疇。然而城市發展初期以聚落為雛形,後來形成城市擴張,延著道路、河川及海岸成為指狀分布,其形成和發展,成為地表嵌塊體中主要區域成分。在人口日益成長、水源短缺、耕地消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現

2、代,城市與區域研究學門應運而生,其形成與發展以研究人類在城市區域如何繁聚,與自然環境如何發生相互作用。其間之關係,有賴深入了解人文地理及經濟地理的內涵,亦即觀察「人地關係」,分析形成地方、城市及區域特性的因素,藉以認知城市地理的空間,俾利實證人類近代文明之現象。自Lynch在1960年提出城市空間結構概念(路線、邊緣、區域、節點、地標)以來,目前全世界人口已有2/3係居住城市地區,城市導致環境污染、人口社會問題產生,McHarg(重新詮釋景觀建築、城市與區域計畫、生態設計)及Steiner(McHarg學生,現任德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詮釋環境規劃)以適宜

3、性分析將城市計畫範疇延展至區域計畫、環境規劃及生態工程規劃。1979年在柏克來,Alexander及其同僚以營造之常道,分析城市發展與純物理機械理論不同的實踐過程,形成城市分析的模式語言(1977)。Forman在1986年沿用Lynch部份理論,創造景觀生態學原理(基質、區塊、廊道);之後Forman的哈佛大學同僚Steinitz運用景觀生態學及地理資訊系統疊圖方法,延伸景觀視覺規劃的深度及廣度,並在21世紀初進行中國大陸(杭州西湖)景觀視覺規劃及研究。城市及區域研究拓展至城市與區域環境保護、景觀美質、社會變遷、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公共政策、歷史典章、

4、城市計畫、人口住宅、建築與設計等綜合學說,研究範疇包括自然地理學群、延伸至人文地理學群及區域地理學群的研究。本課程以城市與區域變遷理論與實證架構,討論城市與區域構造、發展與學派,包含:(一)批判學派(芝加哥學派→基進地理學和馬克斯學派→後現代地理學與後現代主義(柏克萊時期)→城市批判、城市正義、環境主義、參與式規劃);(二)規劃學派(賓州大學城市計畫學派→區域計畫→環境規劃);及(三)設計學派(哈佛大學景觀生態學派→地理資訊系統、景觀模擬→城市設計、景觀規劃),課程將依序介紹重要的理論及論述,並且分析城市現象,以了解城市自然和人文地理之發展情形,藉以分析

5、城市和衍生的區域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並透過規劃及設計方法,解決城市與區域問題。目前「永續城市與區域」研究,可以區分為規劃、設計及創意產業發展,其具體內容,除了涉及空間規劃及生態環境協調統一以外,也是提醒人們在發展中需要講究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安全和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人類生活質量提高。雖然空間規劃、設計、創意產業發展緣起於對生態環境保護之關切,但作為一個指導人類走向21世紀的發展理論,它其實際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生態環境保護。它將生態環境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關經濟、社會、空間規劃、設計、創意產業協調發展的

6、全面性策略及複合性的跨領域議題。對跨領域議題之問題解決,則必須具有多科技整合(又稱為「異業結合」)的團隊互動式工作經驗和跨領域思考模式之培訓。對於此需求,大學校園則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用來推動空間規劃、設計、創意產業教育、培育學生多元化思想力和跨領域工作經驗的基礎場所。貳、教學目標「永續城市與區域」為融合學術及實務之應用學門,其基礎係以景觀生態結構學掌握生態系統原理,藉由生態規劃和生態設計方法,理解城市與區域環境空間規劃、設計、創意產業發展之基本原理及趨勢,以達創造與自然友好的人居環境為目的。學生在課程中將學到下列基本知識、態度及技能:一、知識:(一

7、)確立對城市與區域之客觀體認。(二)建立對垂直與水平空間不同尺度規劃方法之概念。二、態度:(一)認識城市生態與區域生態環境之整體性,了解規劃師在現代規劃型社會之依存關係。(二)認識人類和景觀生態與工程環境的不可分切割之關係,確立規劃師對於環境永續發展之責任與義務。三、技能:(一)培養景觀與生態環境的綜合設計能力。(二)培養對景觀生態各類示意圖的工程閱圖能力。(三)養成分辨有關工程測量儀器和地理資訊系統繪圖之能力。  (四)運用景觀生態學分析法,推導出景觀特徵及其變遷現象。(五)了解城鄉差異,具備規劃不同型態城市及區域機能之判別能力。透過上述反覆學理及思辯

8、過程,提供學者所應具備之規劃、管理、設計及工程施工等基本知識及實務鑑別能力,強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