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

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

ID:27152613

大小:72.9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1

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_第1页
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_第2页
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_第3页
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_第4页
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主要的教学实践内容之一。它是指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它强调的是“听觉、运动觉、情感、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向培养儿童的听觉专注力、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动作敏锐反应、自我控制和创意,增强儿童音乐表现力。一、巧用律动,让音乐要素教学形象直观音乐离不开节奏、高低、强弱、音色这些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依靠听辨去感受,而体态律动则可以让学生在有规律地的身体运动、和

2、他人的合作、创新等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音乐基本四要素。1、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节奏小到一个音唱几拍,大到乐曲的节拍,节奏在音乐中无处不在。人体对节奏逐渐掌握,并形成自我的表现,从而养成内心的节奏感。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将学生内心节奏感的培养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双基教学中教师总喜欢用单纯地说教,告知学生“这是常用的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学习歌曲时更是把划拍、拍手作为长盛不衰的“法宝”,其实这时候学生往往早已枯燥乏味,即使一边念着节奏一边画拍,学生也是“小和尚念经一一有口无心”,是一种无效的音

3、乐活动。此时如果改用体态律动中声势(包括个体律动、集体律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的同时,培养内心节奏感,何乐而不为呢?结合小学生好动及音乐技能目标的特点,笔者经常给学生做恒拍方面的体态律动,以培养其内心节奏感:比如一年级阶段可多开展“跟着老师做一做”拍手、拍肩等小幅度的恒拍声势律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恒拍声势律动和音乐节奏是一致,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和动觉等多感官,感受、表现恒拍节奏,初步形成稳定的内心节奏感。此外还可以借助体态律动不断叠加动作,在座位上开展的小幅度律动基础上叠加大幅度

4、、集体性的交流律动,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恒拍感。当具备初步的恒拍感之后,则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随意走动找好朋友合奏声势互动,让学生在充分的玩中循序渐进式地培养学生恒拍节奏感和合作能力。2、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高低音的高低是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听辨音的高低变化,是音乐听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音乐世界,体态律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律动中学生能真切地体验音乐、感受音的高低,不知不觉地掌握音乐要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音的高低比较抽象,教师空洞地告诉学生这些音高一些,那些音低

5、一些,直白的说教不如用体态律动让学生体验音的高低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例如在苏少版一年级下册欣赏课《青蛙合唱》中,老青蛙旋律比较低,教师先让学生听辨钢琴的低音区主题旋律,再让学生听辨中区的主题旋律,最后让学生想象老青蛙和小青蛙谁先唱歌,当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么选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设计出老青蛙蹲着跳,小青蛙站着跳的高低不同的动作,让学生自主、形象地感受到音的高低不同。此外在平时的欣赏中更可以将音的高低与生活中的事物形象地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如小孩、小鸟、蜜蜂、小兔等音乐听起来更轻巧些、高一些,老人、大象、乌龟、熊、狮子等音乐

6、听起来则笨重些、低一些,结合不同事物引导学生设计出趴在地上、蹲着走、站着走、立脚尖走、举着手走等动作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表现音的高低不同。当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体验时教师还可以降低难度,可以先设计高低不同的声势律动,感性地体验,再让学生表现音的高低,最后让学生理性地在音乐中找出高低不同的原因,这样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式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充满乐趣。例如:在上苏少版一年级上册《快乐的令嗦》一课时,在感受月琴相近音区的演奏时,对于听辨能力强的班级,笔者则鼓励学生用坐和站两种不同演奏月琴的姿势,表现旋律的高低变化,对于个别听辨能力不强的班

7、级,笔者则采取用坐和站两种不同演奏月琴的姿势表现旋律的高低变化,让学生一起奏一奏,从感性上感受音乐的高低不同变化,接着再让学生说出设计这样动作的原来是音乐的高低高低变化这一理性感受,渐渐地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和表现能力逐步加强,感性和理性的3、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色音色在音乐要素中最具特色,有的音色嘹亮、华丽,有的温婉、柔美,有的轻盈、灵巧,有的低沉、浑厚,有的又高亢、具有爆发力,各具特点。律动则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表迗它们,让音色形象化、具体化。例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巴松管的音色低沉浑厚,像极了老爷

8、爷,学生立刻把低沉浑厚的音色与走路缓慢的老爷爷联系起来,随着音乐学老爷爷走起路来。单簧管的音色轻巧圆润非常像走路轻巧的猫,而三支圆号的低沉又带爆发力的音色让学生立刻想到阴森恐怖的狼,会自发地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音乐,让音乐形象与律动巧妙结合,让欣赏变得妙趣横生。4、通过情境化的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