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

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

ID:27151429

大小: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1

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_第1页
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_第2页
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_第3页
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_第4页
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公众媒介参与中的媒介素养一一以“抢盐事件”为例林籽舟(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学,河北保定071002)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2-0293-01摘要:2011年3月,日木地震灾害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使得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抢盐事件”。媒介素养对公众的媒介参与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此次“抢盐事件”体现出公众媒介素养所存在的问题。

2、关键词:媒介素养;“第二媒介时代”;“集合行为”;从众心理2011年3月11日,日木发生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大地震影响,12H,H木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爆炸后释放大量核辐射,其后2号、3号、4号机组均发生泄漏情况,形成重大二次灾害。核辐射对人体危害极大,核泄漏事件立即成为社会热议。虽然多家重量级媒体发布核泄漏对我国影响不大的消息,似流言仍四起:“我国海域受核物质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吃”、“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輻射”……正是种种似是而非的流言,借助互联IM、手机短信不

3、胫而走,迅即点燃了公众的恐慌情绪,“碘盐防辐射”的消息也传遍街头巷尾,煽动众多民众抢购食盐,致使多地食盐脱销。最终,“抢盐事件”轰轰烈烈地席卷中国大地。上至城市,下至农村,不仅食盐被抢购一空,连酱油、腌菜也身价陡增,变得“奇货可居”。媒介素养作为公众媒介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众的媒介参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众媒介参与是否有效。此次“抢盐事件”的爆发和公众的媒介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媒介素养的相关概念“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的利维

4、斯和汤姆森在《文化与环境》一书中首先提出。“媒介素养”就是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吋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正确地、批判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能力。公众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

5、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媒介使用的需要,还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计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冇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二、公众媒介参与所处的环境1.“第二媒介吋代”的包围。中国正处于“第二媒介吋代”,这一吋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普通个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自由发表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例如“抢盐事件”,由社会个体通过口口相传或网络进行传播,原本对“盐慌”不屑一顾的人,经过人际和网络的反复灌输后,最终也加入了抢盐队伍,甚至

6、成为了“盐慌”的二次传播者。“第二媒介吋代”导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媒体个人化对新闻把关的降低。因为信息的高速发展、网络等通讯工具普及,使得新闻信息把关的不严,新闻的真实性备受考验。“盐慌”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大规模、大范围地传播,加之公众对新闻信总缺乏正确的判断,从而致使事件蔓延。2.媒体信息发布的限制。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经营和管理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导致部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垄断,造成受众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加之长期以来媒体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

7、本的警觉性。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在一些实为信息传播失实的情况下,受众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不加思辨,还没搞清楚真实状况便过度恐慌,直至蔓延引起扩散性恐慌,最终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爆发。三、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1.媒介素养中的“集合行为”。在媒介参与中,公众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群体在传播过程中会对信息造成负面影响一一群体传播的“集合行为”。这种“集合行为”往往以流言形式出现,而流言正是此次“抢盐事件”的一大诱因。流言产生于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

8、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是“将共同0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参与群体的成员在群体意识中形成了相互的认同的归属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群体传播的极端形式是“集合行为”,这是无组织性的群体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而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以及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这三个条件是非常态的集合性社会事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