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幽

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幽

ID:27134763

大小:5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1

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幽_第1页
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幽_第2页
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幽_第3页
资源描述:

《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咏物诗教学策略探幽江苏省苏州工业园IX星湾学校215000中国文化灿烂辉煌,古典诗词绝对是其中一颗耀眼而璀燦的明珠。而咏物诗也是浩瀚的诗词王国中瑰丽的奇葩。它借助平常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其特质与人的个性高度契合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手法呈现诗人自我的品性,或赞颂某一类人群的高贵品质。而在诗歌教学中,尚有不少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咏物诗创作的这一规律,无视其内在木质,采用传统常规的教学策略,自然无法走进咏物诗的木质,难以真正走进咏物诗的内核,其效益也就可想而知。咏物诗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言意齐飞,物情一色。笔者在教学咏物诗时,引导学牛.借助诵读形成诗歌理解的初步印象、通过联想还原诗歌的意境,

2、并在角色置换中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愫,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效益。一、探寻咏物诗中的自然物象,引发“诗发感动”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率先提出了“诗发感动”的概念,即阅读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诗歌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并随之触动阅读主体的内在意识,从而在比照、反观的思维过程中形成自我感动。例如谈及夏天,就自然会想到鸣蝉、骄阳;而寒风与大雪就是冬天的物象。阅读主体对诗歌中的物象感知按照顺序的不同乂可以分为由物及心,由心及物和物即是心三种维度。因此,在咏物诗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依托诗歌语言整合提炼出诗歌中所蕴藏的“物象”,这是揭秘诗歌内在密码、探寻诗歌整体意境的基础保障。以于谦的《石

3、灰吟》为例,教师可以引导体悟诗人是如何进行物象提取的一一,决速浏览古诗,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种物体?在阅读过程中,你觉得物体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属于哪种层次?通过自主阅读与教师相机点拨,不难发现所有的诗歌语言都汇聚在“石灰”这一事物的描绘上,“石灰”自然也就成为了这首咏物诗唯一的物象。虽然石灰自身并无情感元素和生命意识,但在于谦笔下,我们分明从石灰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毫无畏惧的精神,一种奋发抵抗的力量,一种清白做人的情怀,形成了“石灰即人,人即石灰”的境界。这便是叶嘉莹先生所言指的“诗发感动”,于谦在描写石灰的同时其实就是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心境,属于“物体即内心”的感发层面。二、

4、紧扣咏物诗中的社会事象,体悟“诗法感动”咏物诗的创作规律告诉我们,诗歌表面以自然界的事物为描摹对象,然而却字字指向社会生活中的生命个体或者某一群体的生命质态。否则,咏物诗就会降格成为景物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通过诗人生平资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阅读联系中感受自然之物与社会之人的内在关联,找准由“物”向“人”突围的思维切入U,从而为学生体味生命的感动创设高速通道。仍旧以《石灰吟》的教学为例,在初步感知故事人意,准确定位自然物象之后,教师随机补充了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教师对生平资料的选择应该进行必要删选与整合,以更加契合教学的需要。学生通过对资料的解读,提取出于谦几处重要生

5、平其实与石灰息息相关:于谦少年吋代“挑灯夜读”对应石灰的“千锤万击”,“惨遭陷害”对应“烈火焚烧”,“慷慨就义”对应“粉骨碎身”,“精神长存”对应“要留清白”。于谦的一生与石灰如此契合,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诗人在创作诗歌中的精心构思,体现了咏物诗借物喻人的创作理念。教学中,教师正是借助诗人生平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融通了事物与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诗歌的生命感发就在这种相互交融中得以实现与升华。三、揭秘咏物诗中的类比喻象,升华“诗发感动”咏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暗喻功能,这也正是咏物诗创作的重要规律。正是这种暗喻作用为学生借助事物走向人物搭建了奋效的认知渠道,为学生对作者

6、生命意识的体悟创设了平台。学生在这种生命感动中,通过对描绘对象的深入感知,强化了学生认知体验的再度升华,奋助于学生对咏物诗的感知和解读。以王冕的《咏梅》为例,这首诗就借助梅花的圣洁美好,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清新典雅的品性。很显然,这首诗梅花不仅仅是物象,更是诗人高贵品性的喻体代表。为了更好的解读喻体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多首描写梅花的故事,如王安石的《梅花》,卢梅坡的《雪梅》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掌握了解梅花的品性。正是通过多首不同视角对梅花进行解读体验的诗歌,学生对王冕笔下《咏梅》中的梅花解读就呈现出立体多元化解读。暗喻作用的充分激活,学生对于其所暗指内容的理解也

7、就水到渠成了。这个阶段是在对物象体悟、事象感悟的基础上生命感发的再度提升,是咏物诗教学的高潮之处。如果说文本的创作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构的过程。打个比方,文本作者是“组装工”,而教师就是“拆装工”。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应该遵循文本创作的自然规律,才能真正顺应作者的思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之中。而咏物诗的创作基本特质在于借物喻人,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这一创作的特质,引导学生在物体与人物内在联系中,引发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强化生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