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132530
大小:212.5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01
《《当代中国国情》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2、,达到1.8亿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1978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9.85%,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0.71%,排名第97。到2009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27%,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悬殊。(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155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的4.44%
3、,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9.61%,发达国家人均GDP的1.68%。2010年为4392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美元,发达地区达到38417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810.56美元;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121位。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会仍居100位以后。(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解决贫困问题任重道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
4、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5
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18.72%,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46.64%。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7.93%,发达地区达到76.7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8.8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为56.29%;中国201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为44.9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3.03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1.87个百分点。(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
6、了极大的提升,中国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相当。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落后,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的消耗量也高于世界及发达国家等一系列的问题。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世界三产占比上升为58.17%;发达国家三产占比为70.3
7、2%,而中国2010年三产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03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于其13.11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的三产占比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这一定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是基于以上事实,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8、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国情、世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