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131315
大小:301.0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1
《《广州市中学钟雯》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瓦尔登湖(节选)亨利·梭罗广州市中学钟雯一、作者简介:《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1817—1862),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1841—1843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1845年,他就单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
2、的一星期》的书。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CivdDmobedience)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1854年,出版《瓦尔登湖》。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的影响越来越大。1860年末,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感冒,后来转为气管炎,最后变成急性肺结核,后来病情恶化,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岁。检查预习深邃终年不涸上涨峰峦葱郁黄澄澄霓虹蜿蜒铺就湖泊映衬模样湛蓝一泓清水寒光熠熠SuìzhǎngluánpōyìngzhànníWānyánmúpūcōngch
3、ēnghóngyìhé基本解读。《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1845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
4、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结构瓦尔登湖一、(1)湖水的特点及环境二、(2-3)湖水的色彩变
5、化三、(4-6)湖水的清澈四、(7)湖水的未来总分总1、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美丽的湖光水色:深邃、清澈课文研讨2、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作者是怎样来写湖水的颜色变化的?第18页第9行-17行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变幻。3、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清净无垢。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第7自然段。作者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是为了突出什么?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
6、美如钻石。4、研读文本的最后一段,思考:在这里作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一是对瓦尔登湖的歌颂,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歌颂。本文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一开始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环境等情况。接着细腻地描写瓦尔登湖的颜色,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呈现不同颜色,让人觉得奇妙无穷。之后,又反复描写了湖水的清澈纯净。在这里,一切都是纯洁无瑕,自然本色,未经任何污染。作者娓娓道来,使人觉得作者之心与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瓦尔登湖之景随着季节的
7、流转而变迁,而作者之情却始终如一。纯净的湖水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在这纯净的世界中,倾听松风天籁,静观山光湖色,玄思妙想,从容悠然,人可以贴近自然,省悟内心,享受生命,完善自我。最后一个段落,作者感叹随着世事的更替,曾在湖边饮用过湖水的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这个早已存在的瓦尔登湖被人遗忘了,但它依然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充满诗意的情趣。它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子,淡、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只有当作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与瓦
8、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才能对那一泓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到细致人微,并且充满着诗意,给人宁静致远的力量。小结: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的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将本文与徐迟的《黄山记》比较阅读,想想两位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更赞赏谁的态度?说说你的理由。五、思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