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

ID:27128618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1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_第1页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_第2页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_第3页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_第4页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  论文关键词:寺院经济内因外因农禅并重  论文摘要:寺院经济作为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实体,它自身既带有宗教的成分,又兼有经济的内容。今天寺院经济的繁荣,体现在方方面面:香火的鼎盛,寺院的富裕等等。只有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寺院经济,积极引导它与社会相适应,寺院经济才能更加繁荣。  多少年来,被人们视为神秘之地的寺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寺庙正逐步改变千百年来“吃饭靠供养,修庙靠国家”的旧模式。正在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面对新挑战,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寺院的功能,

2、增加寺院内容,想着更加完善的寺院经济实体的方向发展。这样也许会带来寺院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观念和认识上的一些新问题。  一、寺院经济的兴起  寺庙作为佛教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弟子们念佛修行的场所,担负着众弟子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依赖于寺庙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并在洛阳建立汉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历经魏、晋、南北朝,到隋朝已经十分繁荣与兴盛。在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佛教,贞观初年,嵩山少林寺拥有两天三十顷。贞观年间,全国寺庙多达3726座。[①]寺庙如此之多,僧尼如

3、此之众,都是依赖于寺院经济的繁荣发展。历代王朝的大力扶持和封赏成为寺院经济形成的最初条件。除朝廷的扶持外,接受皇室贵族、富豪信徒的施舍供奉也给寺庙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加上佛教所倡导的“众生皆平等”、“今世的修行时为来世的积福”等深入民心的教义,为寺院赢得了广大的信徒和支持者。当“软件”和“硬件”都具备时,寺院经济便破茧而出,展现出它的活力。  二、引起寺院经济芳容的“内因”与“外因”  众所周知,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在它创立之初,佛教对于金钱与财富的追求便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同样佛教也指出

4、财富的危害。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了内部和外部的影响,逐步改变了以前那种观念,形成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教义,同时也积极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教义的变动是引起寺院经济繁荣的“内因“。寺院中的出家人所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修行和遵守戒律。假设他们不从事其他活动,那么他们的衣食住行从何而来。佛经上写道:“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熄灭了一切烦恼,从而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与现实世界对立的一种境界,也就是否定了世间一切的意义。[②]因此佛教徒要想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就必须抛弃一切爱欲

5、和追求,抛弃一切物质利益,从而达到安稳宁静。从而佛陀时期的佛教,从教义上也表现出对物质财富的否定。“四谛说”也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从“四谛说”可以看出佛陀对经济问题的处理。其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生的爱恋,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都是苦。既然物质财富和金钱都不能给人们带来任何幸福,而只能带来无尽的痛苦,因而人们就应该放弃贪欲,放弃钱财,以免物欲所累。对财富的看法,在佛经中有蛇毒之喻。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与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蛇毒”,阿难亦应声:“蛇毒”。正在附近干农活的父子俩前来观看,当他们发展佛陀和阿难所说的蛇

6、毒竟然是黄金时,立刻将其据为己有,可结果黄金却使他们陷入了国库被盗案。父子俩在刑场上行刑前,才明白佛陀所说的蛇毒之含义。[③]出家人应赚信誉修行和弘法,但又不能脱离人群,既有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问题要解决,又要面对大众自度和度他的工作,所以这时便出现了分歧。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大乘佛教,他们普遍认为佛教徒应该随顺世法,走向人间,使自身的生活也世俗化,佛教徒当然应该去积聚财富。观念的改变,使得佛教教义必须面对经济事务,这样的问题更为明显,出家人靠乞讨施舍已经很难满足日常生活。但是又不能违背佛经上的教义。因此,促使佛教教义思想的改

7、变,在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利乐有情”,“农禅并重”的人间佛教思想。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大环境是促使寺院经济繁荣的“外因”。佛教自汉明帝时传入中国,那是的高僧大多来自于西域,他们是严守戒律的比丘。严守戒律和遵守佛制便得乞食于人。然而,中国的环境毕竟与印度有很大的差别,乞食生活能否继续还是一个疑问。首先,印度文化历来就尊敬寺庙,他们相信通过布施可以得到善报,乞食得到尊敬。而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十分重视农耕,加之中国幅员广大,缺乏劳动力,如果有人游手好闲、乞食度日,必遭社会唾弃。其次,受到儒道文化的条挑战。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必然

8、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发生冲突。儒家发对禁欲,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正常的,孔子在《论语》中曰:“食、色性也”。到家也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和合,《老子》四十二章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而佛家则要求人过苦行生活,要节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