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9107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17
《《落花生》说课稿—获奖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落花生》说课稿一、说教材:《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次读这篇课文,我就被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所蕰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课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深奥的说法、激荡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实、自然、亲切的行文,却给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
2、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亲说的话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领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根据本课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情况,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抄写第十自然段。(2)、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3)、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4)、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提
3、问和讨论,了解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重点: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提问和讨论,了解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二、说教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三、说学法: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4、,读议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重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学习:一、导入悟题,二、自读习文,三、再读理文,四、质疑解文,五、课后忆文。1.导入悟题。以教师介绍自己的姓名,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姓名来历;接着教师板书“落华生”这个名字,让学生说说从这个名字中看出了什么,说出想法,引导说出“落花生”,板书课题;下来,教师介绍落花生是许地山的笔名及人物资料。最后,教师导入课文。
5、2.自读习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对抽查学生的朗读由学生、教师做出评价和相应的指导。3.再读理文。在解决了朗读障碍后,再次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相关段落读成一个词(例如:种花生),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和详略安排。4.质疑解文。教师激发学生自主深入课文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解决。同时,教师预设引导学生针对第第三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提出问题,去理解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5.课后忆文。以抄写第十自然段,自主学习去理解第十二、十三自然段父亲和作者的对话为任务,对课文内容进行
6、回顾和升华。《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抄写第十自然段。(2)、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3)、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4)、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提问和讨论,了解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重点: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提问和讨论,了解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悟题。1.以教师介绍自己的姓名,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姓名来历;2.接着教师板书“落华生”这个
7、名字,让学生说说从这个名字中看出了什么,说出想法,引导说出“落花生”,板书课题;3.下来,教师介绍落花生是许地山的笔名及人物资料;【课件出示许地山资料】4.最后,教师导入课文。二、自读习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对抽查学生的朗读由学生、教师做出评价和相应的指导。)三、再读理文。1.在解决了朗读障碍后,再次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教师预设:在学生概括不准确或者概括不出来的情况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