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ID:26989160

大小:663.01 KB

页数:82页

时间:2018-11-30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_第1页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_第2页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_第3页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_第4页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邓相超第一节符号——传播的基因一、符号的概念●奥古斯丁:“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洛克:符号“就是达到和传递……知识的途径”,“我们如果想互相传达思想,并且把它们记载下来为自己利用,则还必须为观念选一些符号。”●伦德伯格:“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李彬:“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郭庆光:“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二、符号的性质与意义施拉姆:“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

2、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符号“是传播中可以还原成意思”的要素。——“意思”不是符号所固有的,是来自公众对用什么符号代表某一意思的一致意见。——符号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第二节语言符号一、语言与文字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萨丕尔:“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做出这样的结论: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地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巴甫洛

3、夫:没有东西可以比语言更能使我们成为人类巴勒克拉夫:“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语言——口头语言——共时性——直接符号外在形式:声音内在形式:意思●文字——书面语言——历时性——间接符号外在形式:字形内在形式:意思二、语义与传播语义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符号意义的学科。1.柯日布斯基和普通语义学柯日布斯基认为:“人是时间的连接体”,人不同于动植物的特点之一是有语言,并依此连接时间,从而把经验代代相传,创造出人类的文化成果。”2.“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的三个普通语义学原理:●非等同原理●

4、非全原理●自身反映原理3.语言的陷阱●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4.语言失当●死线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即彼●自我投射第三节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大体分为三类:——体语——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一、体语也称作身体语言、行为语言。1.动作——动态的动作用身体某一部位动作来表情达意。2.姿势(静态的姿势)与动态的动作一样,人体处于静态的姿势也能传播出多样的信息。——伯德惠斯特:”光人的脸,就能作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体语中的姿势不仅指人体的状貌,而且还包

5、括附属于人体的穿着打扮。3.类语言顾名思义,类语言应是某种类似语言的符号。——有人统计: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仅有7%借助语言;其余93%都是靠体语。在体语中,55%是借助身体的动作和姿势,38%是借助类语言。4.体语与语言——体语与语言相辅相成,没有体语,语言的表达就会大为逊色。——体语丰富了语言的意味;——体语的含义需有语言赋予和界定。大脑●人脑左半球——逻辑信息——语言——明确、逻辑井然的语义信息——思想、认识、观念——理智的表现,同意识相连——有意的表达;●人脑右半球——形象信息——体语——朦胧模糊的主观印象——情感、情绪—

6、—本能的表现,同潜在意识相通——无意的表达。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1.象征符——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的意义;——象征符号都是特定文化的结晶与标志。2.实意符号用简洁明了、形象主观的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的意义。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作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起床号2.进攻号3.英雄交响曲第四节符号互动一、编码与译码施拉姆于1954年提出的传播模式:信源编码信号译码目的地●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施拉姆提出的编码与译码的模式:典型的人际传播模式(图

7、1)编码与译码都属于人的主观活动,难免会发生信息失真与变形。也就是说传播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曲解信息。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一般来说认知分为两种:▲感知——感性认识;▲理解——理性认识。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结构因素(structuralfactors)”: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这种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4方面:(1)类似与相似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2)完形趋向完形趋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

8、损。图(3)残缺闭合残缺闭合与完形趋向有共同和相通之处。二者的实质都是力求完好,只不过完形趋向是在已经完好的认知图景中排斥不完好的成分;残缺闭合则是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将其中残缺的部分修补闭合。(4)共同命运共同命运其实同第一点类似,也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