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85476
大小:248.8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30
《《校本课程开发》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意义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是国家课程政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权力下放的具体体现。(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前者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
2、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所有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包含了对于学校所有课程的整体开发,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后者是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意义(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是一种较为民主的决策机制;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根本特征体现在“以校为本”上。“以校为本”即“基于学校”或以学校为基础。可以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基于学校:学校是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一个基地;为了学
3、校:服从学校的利益,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必须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属于学校:(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政策民主化;(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学生的个人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4)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
4、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4)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专业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校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试验田”。(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泰勒提出了
5、四个课程开发的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领域:选择和界说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课程。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开发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技术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原理,即关于怎么做的理论。1、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三个来源”、“两个筛子”。三个来源是指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个筛子”是学校的教育哲
6、学和学习心理学。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选择出来的学习经验必须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能够吸引学生并让学生感到是值得去学的;其次,尽量能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最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使学生能够将课堂里学的东西迁移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3、组织学习经验一是纵向组织关系;二是横向组织关系。学习经验的纵向组织必须符合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横向组织要符合整合性原则。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旨在检验课程的有效性,鉴别课程的长处与短处,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总之,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试验、评价、改进,再重新设计、
7、重新编制、重新评价,如此往复,不断促进课程开发和教学手段的提高。(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1、开发主体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校长的共同特征:高涨的改革热情、锐意进取、追求新事物,推崇变革,善于思考,雄心勃勃,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专业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核心作用,能够激励、组织和指导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素质:第一,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热爱教育事业,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能团结协作
8、;第二,能正确理解教育方针,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三,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