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81068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1)宋翔凤,字于庭,一字虞廷,生于乾隆四十四(1779)年,卒于咸丰十(1860)年,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母常州庄氏,为庄述祖之妹,翔凤尝随母归宁,因留常州,从舅父受业,遂得闻庄氏今文经学之家法绪论。述祖曾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1〕刘即逢禄,宋即翔凤。比长,游段玉裁门,兼治东汉许郑之学。嘉庆五(1800)年,中举,历官泰州学正,旌德训导,湖南兴宁〔2〕、耒阳等县知县,咸丰九(1859)年,重赋鹿鸣。其著作主要有:《周易考异》二卷,《尚书略说》二卷,《大学古义说》二卷,《论语说义》十卷,《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小尔雅训纂》六卷,《过
2、庭录》十六卷,均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内,此外,尚有《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朴学斋文录》四卷,《香草词》二卷,《碧云庵词》二卷等多种。宋翔凤是常州学派里地位仅次于刘逢禄的关键人物之一。他通过舅父庄述祖的传授,获知今文经学的要义,并加以发扬光大,对于龚自珍、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以春秋之义贯群书宋翔凤对于今文经学的基本理论都有所论述。他高度评价了孔子在儒学上的巨大贡献,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这是因为,尧舜禹三代皆是得位之君,而孔子以“素王受命”,此实为生民以来所未有,而赵歧在注《孟子》时称此说为“大过”,自然是错误的说法了。〔3〕宋
3、翔凤并将孔子看成为“集大成者”,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以用其大智,变化随时,不拘一道,是能合三德以成孔子之圣。”〔4〕孔子之圣,表现于作《春秋》。宋翔凤以为《春秋》之中存在着许多“微言大义”,学者若欲求其义,“舍今文家未由也”。〔5〕只有今文经学里,才保存有孔子的“微言大义”,具体地说,这些“微言大义”是指:“《春秋》之作,备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之义,轻重详略,远近亲疏,人事浃,王道备,拨乱反正,功成于麟,天下太平。”〔6〕这是说《春秋》一书通过对亲疏远近等事物记载的详略不同,表达出孔子对于治理乱世的态度和对于太平世的向往。这便是今文经学家所讲
4、的“书法”,其中关键的内容为“五始三科九旨”之说。所谓“五始”,指的是《公羊传》以为《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包含有“五始”这样深刻的内容:“元年,为君之始;春,为岁之始;王,谓文王,为王之始;正月,月之始;公即位,为一国之始。”宋翔凤不仅在其著作里全文引录,而且将此誉为“天法”,他说:“《春秋》之义,天法也,其不随正朔而变,所谓天不变也。”〔7〕对于“张三世”,宋翔凤说:“求张三世之法,于所传闻世见治起衰乱,录内略外;于所闻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于所见世见治太平,天下远近小大若一。”〔8〕这是转述何休的观点。对于“通三统”,宋翔凤说:“三
5、王迭用天地人之正,兼三王,谓通三统也。三王不必为夏殷周,而周公时,则夏殷周为三王。”〔9〕王者之后,本应称公,《春秋》一书,对夏殷二王之后却贬称为子,“下存周宋为二王后”〔10〕,表示出以《春秋》当新王的思想。宋翔凤以为孔子的这些“微言大义”,不仅表露于《春秋》之中,而且还表露于其它典籍之中。《论语》为孔子弟子所述,虽非孔子亲撰,但却真实地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与子思述孔子之意作《中庸》无异”〔11〕,其中实寄托有孔子的“微言大义”,“孔子受命作《春秋》,其微言备于《论语》。”〔12〕宋翔凤对《论语》下过很大功夫,早在乾隆五十八(1793)年,便着手搜集郑玄之注
6、,于嘉庆七(1802)年辑出初稿,后睹臧庸的辑本,“善其精审”,遂将原书“重加审定”,并注以己见,“引申其辞,更拓众说为之羽翼,至于源流分合,卷弟存亡之数,则别为《师法表》表著之。”〔13〕于嘉庆二十五(1820)年底,辑成《论语郑注》。此后,他并未放弃对《论语》的研究,又于道光二十(1840)年,撰成《论语说义》一卷,以公羊之义解说《论语》。宋翔凤认为《论语》在篇次的安排上,透露出孔子的“微言”,他说:“《论语》于《学而》之后,次《为政》之篇,著明堂法天之义,亦微言之末绝也。”〔14〕“《论语》显斥季氏而深没文公,是《春秋》之微言也。”〔15〕在他看来,《论
7、语》二十篇之中,包含着“太平之治,素王之业。”〔16〕弥足珍贵。因此,“《论语》一书,皆圣人微言之所存,……吾故曰:仲尼没而微言未绝,七十子丧而大义未乖,盖其命意备于传记,千百世而不泯者,是固好学深思者之所任也。”〔1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