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77198
大小:22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30
《拿来主义_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拿来主义学案2【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拿来主义》二、学习目的: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2.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3.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三、学习方法:1.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2.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后半部分是重点,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四、文章背景:要点:1.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
2、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2.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3.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五、文章出处: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
3、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六、解题:拿来主义:拿来(占有、挑选)主义: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七、段意把握及板书分析:第一段:从中国日趋没落的封建统治者一向采取的“闭关主义”自然引出所要批判的“送去主义”。(运用反面论证法,列举事例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可耻行径)第二段:进一步指出,现在只有“送去”,没有“拿来”。(进一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只讲“送去”不讲“拿来”的反动罪行。)第三段:进一步批判“送去主义”,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类比论证法,拿尼采
4、自诩为太阳,结果落得“发了疯”的下场,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比,说明“送去主义”没有好下场。)第四段:剖析帝国主义向中国“抛给”东西的反动实质。第五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六段:举例分析,说明“送来”与“拿来”的本质区别。第七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用“所以”领起下文,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第八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或我国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九段: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外国文化,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8、9两段运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化地阐述“拿来主义”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第十段:总结全文,
5、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品质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学艺八、重、难点:1.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答:“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主义”;“只是送去,不讲拿来”——“送去主义”。2.在揭批“送去主义”之前,先提出“闭关主义”二者有什么联系?答:现在的“送去主义”是由从前的“闭关主义”发展来的,误国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卖国的“送去主义”。3.文章解释什么是“送去主义”时,举了三件事如何理解?4.品味3.4段,填好下面表格对象思想特征结果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没
6、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小结:尼采和送去主义者具有相同思想意识,属于同一类事物。对比论证: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比论证: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5.明确“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统济文化侵略6.阅读第八段内容,请填表人物表现(动作)对待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态度根据特征指出实质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7.阅读
7、第9段内容,体会下文与原文的不同“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少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小结: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8.最后一段设计问题(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2)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