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

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

ID:26958212

大小:67.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_第1页
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_第2页
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_第3页
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张丽娟雷鸣于建波武效芬(威海市立医院南院区工伤康复中心山东威海264200)【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400-02【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痤疮患者,采用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朿时,临床痊愈20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结论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疗效肯定,安全无副作用,值得推广。【关键词】痤疮俞募配穴刺血拔

2、罐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发病率很高,为70%-87%[1]。痤疮中医古代称面疮,酒刺,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膩、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循经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生机旺盛,营血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木病。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的方法治疗痤疮疗效可靠,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我科2009年7月一2011年7月门诊就诊病人,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最大33岁,最小16岁,平均23.05±4.73岁;病程最短

3、4个月,最长8年。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2002年版制定的诊断标准,主要以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多发,对称分布。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治疗前30日内未用过与木病相关的内服药,7天内未用过与木病相关的外用药。2、治疗方法取穴:俞穴:肝俞、脾俞、腸腧、心俞、大肠、肺俞、胃俞;募穴:关元、中极、中脘、中府、期门、章门、天枢。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位,针刺前部腹募穴,常规皮肤消毒,应用30号2寸针具直刺或斜刺,每个募穴平补平泻,以患者能承受的针感为度,留针30min,

4、期间行针三次。然后嘱患者取俯卧位,暴露整个背部,常规皮肤消毒所取背俞穴,每次选取六个穴位(双侧)用一次性采血针对准穴位迅速点刺八至十下,用闪火罐法将玻璃罐吸附穴位上,留罐10—15min,使其每个部位出血2—3ml,起罐后用乙醇棉球涂檫针孔处,并用消毒干棉球稍按压。治疗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忌食辛辣,汕腻及糖类食品,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版制定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皮肤变平仅留有色素沉着,症状消失,积分值减少≥95%

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积分值减少≥5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恶化,积分值减少<50%。4、治疗效果治疗总数41例,3个疗程治疗结束时,临床痊愈20例,占48.8%;显效13例,占31.7%;有效7例,占17.1%;无效1例,占2.4%。总有效率97.6%。5、讨论痤疮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失调,经络气血失和、湿热蕴结损伤血脉均可导致痤疮。因此笔者认为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是治疗痤疮的关键所在。黄霏莉等[3】认为素体血热偏盛

6、是发病的根本。所以笔者选用背俞穴刺血拔罐疏散脏腑之郁热,活血通络;配合针刺募穴调理脏腑功能、益气和血、通腑泄热、协调阴阳。俞穴在后,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募穴在前,是脏腑之气汇集之处,二者均与脏腑相应。许多研究已证实俞、募穴针感的传入冲动在脊髓水平汇聚[4],其协同作用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证实,在治疗泌尿、妇科、呼吸、心脑血管等疾病疗效显著[5-8]。俞募穴前后相配能调节脏腑经络的虚实盛衰,平衡人体一身之气血阴阳。本研究运用针刺募穴配合俞穴刺血拔罐治疗痤疮41例,治愈率为48.8%,总冇效率为97.6%,疗效显著。笔者体会针刺募穴配合俞穴

7、刺血拔罐疗法是临床治疗痤疮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与单纯俞穴刺血拔罐及药物治法相比,发挥了俞募配穴协同的独特优势,其操作安全,无副作用,见效快,值得推广应用。然而笔者仅观察了治疗的近期疗效,未进行远期疗效的观察,因此俞募配穴对痤疮预后的作用和影响今后还有待于进-步观察研宄。参考文献[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342.[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四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3

8、】黄霏莉,佘靖.中医美容学[M].北京:人民卫生也版社.2003,3:243-244.[4】潘艳霞,刘志顺.俞募配穴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656-659.[5】董坚,乌兰格日乐,孙飞.俞募配穴法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