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

ID:26946904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30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  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认为,创造力不过是以往经验和当前经验在文化积累过程中的一种综合,个人作为人类而进行的思维、感觉和显露行为都是文化系统、文化过程在它这个有机体媒介物上的表现[1]。S阿瑞提也认为:个人与文化都是开放系统,个人向文化开放,文化向个人开放,创造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但也是一个开放系统的组成部分。没有来自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就不会发生魔术的综合[2]。可见,谈到人类创造力的研究,不能不研究其与文化的关系。由于每一个民族构建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也构成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形式及其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社会文

2、化背景。在中国,谈到创造性或创造人才培养的时候,国内的舆论及学者总有一种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因。笔者看来,不应从单一片面角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而仅作悲观主义本文由.L.收集整理论断,任何创造力培养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传统,并积极地从自身文化传统汲取营养以提高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世代绵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那么在这些文化瑰宝中是否隐含着创造性资源?它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怎样的影响?基于此疑问,本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思想进行探索性研究,对其中儒家、道家和释家的诗歌乐舞及其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予以挖掘,阐明中国特定文化

3、语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  一、创新性人才的特质  创新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创新性的呢?创新人才的特质有哪些?首先,创新性人才需要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的特殊机能,是一个由多种思维要素和多种思维能力相互作用、协同进行的系统化的整体思维过程[3]。创新性思维的形式通常可分为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和两面神思维三大类。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髓,其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类比、灵感、直觉和顿悟。逻辑创新思维的形式主要有比较、归纳、演绎和推理等。两面神思维是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一种具体运用,是在违反反逻辑或者自然法则的情况下,从对

4、立之中去把握新的、更高级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4]。那么,仅仅拥有创新思维是不是就可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呢?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iddot;知北游》)。  2、联想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关键。联想性思维也是我国传统惯用的思维方式。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者虽有区别,但是从思维模式着眼,三者都存在着认识过程的整体领悟和类比联想。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仁的解释并不是从概念的内在结构分析入手,而是通过类比、领悟来把握其性质,如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10]。道家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体现了对事物有机联系的一种领悟。佛教东进经

5、过了汉文化整体领悟、类比联想的同化,形成悟性特性突出的中国本土佛教禅宗。禅宗强调自悟、顿悟,其悟性特征比印度佛教要浓厚得多。中国的艺术在手法运用上,也大量运用借自然之物说心中之志的方法,其中象征、假借、比兴等手法无不源于联想性思维[11]。  3、辩证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它注重事物双方的相反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揭示了事物间的对立统一。儒道两家无疑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两派,儒道既对立又统一,共处于文化的统一体中,因此儒道互补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内在精神方面,大多表现出外儒内道的特点,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12

6、]。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不陷于片面的思维方式,所谓和而不同正是如此。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有助于人们有意识地把矛盾着的事物连接统一起来,促成矛盾转化、创新出协调统一的新事物[13]。本文在前面已提及,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两面神思维,乃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创新性思维。  4、追求意境的传统艺术是创造性的独特诠释。意境或者境界在佛学中是指通过修炼来达到一种境界。对意境意象和神韵的追求自古以来就映现在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中。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戏曲绘画,都讲究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这种味外之旨、弦外之响使得艺术呈现出不确定性、任意性和可重造性的特征。它要求作者在实境与虚境

7、之间发挥创造力,对社会的理解往往通过内心的自省和主观的想像,借以直抒胸臆,表达心迹。而接受者需要自行体味与感悟,填充作品的空白,因此造成了不同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的差异性理解,体现了艺术效果的丰富性,而离开了作为过程的建构活动,离开了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就失去了意境构成的一个根本基础。原纯粹之艺术精神,根本在移情于物二静观静照之。静观静照之,比托出对象,使之空灵。对象真达空灵之境,即再有若无之间[14],中国艺术的此种精神强烈地反映出中国文人富有创造性地表达作品的追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