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挖掘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挖掘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摘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探索摘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一是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二是借助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通过
2、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五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科技创新的快乐。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热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勤于“问”、乐于“做”,喜欢“想”,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缺点、短处的用品、用具或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不足时,就
3、会努力设法弥补这些短处,激发出创新的热情。例如,情景一:用煤气给水壶烧水,一不注意,水开后溢出的水会把火浇灭,酿成危险。请问同学有何改进办法?情景二:有人发明在壶盖开个小孔,水沸腾后,会发出叫声,这又是什么道理?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景,如物理实验、多媒体演示、情境活动、讲故事或案例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展现,巧妙质疑,不但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进入质疑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二、借助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
4、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相互讨论,踊跃发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一些物理学家怀疑前人的事迹,以此来激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要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学生有的想法是可笑的,有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不能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
5、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切实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我们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实验服务于物理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适时安排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取塑料饮料瓶一只,在瓶壁上钻一个小孔
6、,将一只小气球塞入瓶内,吹气口套在瓶口上,第一次用手指堵住小孔,从瓶口向气球内吹气,发现很难把气球吹大。第二次将堵住小孔的手指松开,再次吹气,气球就胀大了许多;再用手指堵住小孔,接着把吹气的嘴从瓶口移开,就会发现,瓶内胀大的气球的体积竟然几乎没有缩小!其次,通过动手实验去理解、去掌握知识。青少年对实验操作的兴趣特别的强烈,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进行物理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
7、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四、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阶段,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和潜在的创造发明灵感,若恰当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有发明创造和新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现象都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自己尝试去解决,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的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同学在做早餐时会发现,同样的情况下,加热一杯牛奶与同质量的豆浆所用的时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电磁炉和微波炉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小家电,它们的工作原理相同吗,对电能的利用效率哪个高呢?等等。其次,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教师指导的重点是:第一,背景知识的准备,告诉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需要准备哪些知识,可从何处获得这些知识等。第二,指导学生确立具体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