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20389
大小:386.0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8-11-30
《郑樵《通志·艺文略》平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郑樵《通志·艺文略》平议绪论我国的目录学源远流长,汉代的《别录》和《七略》是我国目录学的开创性著作,它们在对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的同时,又总结前人学术分类思想,创立了一个反映当时学术和图书文献全貌的书目分类体系,对两千多年来我国图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范文澜先生把《七略》和《史记》并提为西汉时期有辉煌成就的两大著作。到了宋代,目录学的最大成就在于开始了对目录学的专门研究,而郑樵则是这方面涌现出来的卓有成就的学者,《通志·艺文略》(以下简称《艺文略》)便是这项研究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丰硕成果。郑樵字渔仲,兴化
2、军莆田人,号夹漈先生,别号溪西逸民,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献学家、史学家。他不应科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史学、目录学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通志·校雠略》(以下简称《校雠略》)结束了我国“无治目录学之书”的局面,更结束了我国“无治目录学之人”的时代;《艺文略》不仅实践了《校雠略》中的目录学思想,更是对中国目录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郑樵对目录学各方面研究广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如《校雠略》中对类例、著录和提要三个主要问题反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特别强调类例的重要性,认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
3、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①不仅把图书分类问题提升到了学术高度来论述,还提出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的著名论断。在图书的分类上,从六分、五分、九分到七分、四分,各家各派都根据自己对目录学的理解和图书分类的认识,做出了种种尝试。目前关于郑樵目录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目录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其目录学理论著作《校雠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并评价优缺点;二是对其目录学理论实践的研究,主要是对《艺文略》的研究,研究它的类例体系
4、、图书归类以及著录项目和著录方法等。纵观各家对郑樵目录学的研究,往往将《艺文略》与《校雠略》并行开来,孰不知《校雠略》仅是郑樵目录学的理论支撑,需要将《艺文略》作为实践依托,两相结合才能更清楚、更全面地反映出郑樵目录学所传递的信息。此外,关于《艺文略》也仍有些问题还未研究到位,例如《艺文略》收书丰富的原因、分类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存在的问题等,尤其是目前对《艺文略》一、二、三级类目统计出现的歧说和卷帙数的统计讹误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力图在研究《艺①(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1页。7----
5、文略》的基础上,结合《校雠略》中的目录学理论,从它的继承性、独创性以及本身存在的不足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论述。一、郑樵及其《通志·艺文略》(一)郑樵的生平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卒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享年59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思想家。郑樵出生于书香世家,郑氏在当地是望族,祖上几辈都是做官之人。祖父郑章,为熙宁三年(公元1070)进士,父国器,为太学生。郑樵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对六经和诸子百家之学很感兴趣
6、。人们称他“性资异人,能言便欲读书,为儿时已有脱落流俗志”。①郑樵也曾自称:“幼不学锄犁,慨然有读书志,胸中便以古人自期。每于史册见一传而高风凛凛者,必读之再三,通即掩卷长思,跻仰其为人,抃搏气概以从之游,若骤若驰,及之而后已。”②郑樵自己也下决心要继承家风,使自己成为一个才华出众之人。宣和三年(公元1119),郑国器病死苏州,16岁的郑樵扶柩而归,自此家道败落。为不中断学业,他与弟郑槱仍闭门读书,不辍学业。二十四岁时,正值宋王朝危亡之际,郑樵多次上书,愿为国家效力,终不被用。于是退而与其堂兄郑厚在莆田附近的夹漈山
7、旁搭建茅屋,谢绝人世,继续刻苦读书。郑樵在夹漈山苦读三十年:“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年为天文地理之学,为虫鱼草木之学,为方书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为图谱之学,亡书之学。”③著述丰富。郑樵不仅读书刻苦勤奋,还十分注重实地考察,从社会实践中充实头脑,获取直观知识。其掌握的天文、地理、虫鱼草木等方面的知识,大都是从田夫、老农那里访问而来。他在夹漈山住了三十年,白天专心研读,晚上观察星象。他还“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之家必借留,读尽乃去。”④郑樵抱负高远,自比不下刘向、杨雄。自云:“欲读
8、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以至于南宋名臣李纲、赵鼎、张浚等都很器重他。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郑樵携著毕之作十八部一百四十卷,步行千里来到京师临安,献与宋高宗,得高宗重视,并使之送入秘书省收藏。郑樵回莆田后,更是潜心学术研究,慕名来求学者多达二百余人。后经王伦、贺允中推荐,授右迪功郎,主管尚书礼兵部架阁文字。后因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