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92637
大小:62.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9
《让作者自己走进课堂,唤醒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作者自己走进课堂,唤醒思想摘要:如何上好一节纯正的诗歌鉴赏课一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困惑。立足于《乡愁》的备课过程,反复思考多种教学方式,就作者本身,采取简洁纪录片的形式讲乡愁,把余光屮先生请进课堂!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真正的语文课,应呼唤“诗教”的回归!真正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应从语文课堂入手,从“诗教”入手!显而易见,教材的编委们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关系到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问题。台湾当代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被选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一课,这不
2、得不说是教材研究与编定的一次成功。《乡愁》的价值绝非只是一篇美文,其实质是一把打开学生的思想之门、能力之门、文学之门的钥匙。因此,笔者期望把《乡愁》讲解成一节别具匠心的集文学鉴赏、文学讨论与一身的文学赏析课。让学生真正体验诗歌的魅力,语文的博大!并体验《乡愁》背后的种种情愫以及作品背后余光中先生的执着和伟岸!理解诗歌教学必须是意境化的,需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可以选取费翔的代表歌曲《故乡的云》渲染教学氛围,营造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哀伤的意境,用一组乡愁诗拉开《乡愁》的序幕。接下来,采用开架式语文教学,采用语言、文字、图片、影片等多种形式让余光中先生自己讲
3、授《乡愁》,而教师只是作者与学生间一个沟通的桥梁。例如,采用余光中先生自己原声诵读《乡愁》;余光中先生在江南故乡的船上简述自己的沧桑经历和作品的创作情况;展示余光中先生的几部代表性诗作等方式。通过让学生直面作者和作品来品味和感受诗歌,这绝不单单是讲解可以领会贯通的。《乡愁》一课最人的突破口就是余光中。当余光中先生以一种超出想象的平缓语速读完《乡愁》时,学生会疑惑顿生。为何一首如此深沉、充满激情的作品竟被作者诵读得如此平和?他当时的心态到底是怎样的呢?问题己经随情景产生。面对这样一首深情之作,难道作者真的不为之动容吗?作者平和冷静的背后到底包含着何种情愫?此问
4、题可以作为构思这一课的主体框架,作为赏析此课的难点和重中之重;此外,通过放映选取的纪录八,让余光屮先生的音容笑貌自始至?K伴随课堂。似乎他始终在与每一位学生亲切地交谈。他的身世、他的创作、他对故乡、家人、祖国的不同情感都自然而然地镌刻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每一段经历,每一种情感学生都在余老先生的指引下了解得更深刻。此时,起初的问题迎刃而解,余光中先生平和诵读的背后是因为有他沧桑的经历,同时这份平和的背后是更深的爱家、爱国之情!那么新问题也可随之而来了:只有沧桑的经历就足以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吗?还有什么原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乡愁》进一步带给学生最深入
5、的思考,以此来展示诗歌深邃的魅力。对余光中先生名篇的鉴赏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例如,《乡愁一一写李白》,“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酿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短短几句诗歌,将余光中先生的文化涵养跃然纸上。学生通过上谢的鉴赏、分析,可以深刻领悟到余光中先生那份平和的背后,原来不只有沧桑的经历,更有着对国家无比的热爱,对屮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以及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学生此时才明白伟大的诗作原来是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和伟大的思想,借此达到诗歌内容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品位诗歌的余韵永远是一个真正爱诗者应有的素养,诗歌的韵味要远比任何文学形式更具特点,
6、那就是不仅要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还能使学生品味一生,感动一生,激励一生。课程结束前可为学生呈现歌曲《回家》或配合余光中先生1996年回乡的影片,用轻松的语言告诉学生,余光中先生乡愁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国愁!如果你真正读懂了余光屮,读懂了《乡愁》,那么请你热爱诗歌,热爱自己伟大的国家吧!此吋,诗歌的人文性与思想性才真正达到了完美结合的境界,为《乡愁》画上完美的句号。我们终需通过《乡愁》达成对诗歌的心灵启迪。首先,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对学生的教化,每位教师在重视知识掌握的同时更要视对学生思维和思想的培养和肯定,勿忘“不愤不启,不痱不发”;
7、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途径让作者走进课堂、唤醒思想。教师只是作者、作品与学生的屮介,是课堂与学生的纽带;再次,注重课堂随机教学,让你的教案在心中而非纸上,请相信学生的思想本身就是首深邃的诗。我们要随时品读和挖掘。最后,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在感动学生的同时更感动教师自己。切记“己所不欲,勿施加于人”,做一名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参考文献:[1]吴?d.论余光中诗歌创作中的中华文化因子:以文化身份认同为参照[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潘水萍.“现代”如何接引“传统”:余光屮新诗论屮的回应与解惑[J].理论月刊,2016(11).
8、编辑白文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