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91160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99学年度第1学期课程纲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99學年度第1學期課程綱要課程資訊課程名稱(中)族群關係研究專題(英)SeminaronEthnicRelations課程編號341U7820班次學分數2全/半年半必/選修選修授課教師何輝慶、劉阿榮開課系所國家發展研究所上課時間星期四,5、6節修課人數15人上課地點國發208課程加選方式2博士班核心能力碩士班核心能力ABDI課程大綱課程目標族群(ethnicgroup)不僅是集體的記憶∕歷史的失憶,也被視為「想像的共同體」,政經資源與社會公義的尋覓處。近年來台灣每經歷一次選舉,族群議題均受到高度關注,甚至被操弄為選戰主軸,造成國家發展的
2、負面因素。而國際間的種族衝突與戰爭亦屢見不鮮,因此本課程的主要目標乃在討論族群關係的理論與族群互動的實際情形,透過講授、閱讀、討論或實際訪談等方式,達到下列目標:(一)使學習者能對族群理論、國家認同、族群認同與族群意識的形成有所了解;對於影響族群關係的不同層面或因素,族群關係的類型或模式,有所認識。(二)對台灣地區的族群關係(分別專章探討原住民、客家、外省、外籍新娘及勞工等族群議題)、大陸地區的族群關係、世界若干有代表性地區的族群問題與族群政策有所認識,並思考個人對族群關係的態度與行為。課程概述本課程先就種族、族群與民族概念加以釐清,再就族群意識的內涵加以論述,
3、接著分析族群與政治、社會、經濟、文教的關係,並以台灣五大族群為例證,加以解說;同時談到國際、台灣、大陸等地區的族群問題和衝突,並討論台灣民主轉型後國家認同問題。關鍵字族群意識、結構性失憶、多元文化、國家認同課程要求每週上課大綱中均列有研讀資料,前一週發給學生事先精讀,上課時討論。同學在十八週之主題中選擇一次主題作報告,事先擬定報告重點,報告完後由老師及同學提問討論;學期結束時以期中報告加以擴充,成為一篇學術性論文。OfficeHours星期二,中午12:30-13:10參考書目中文部分: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王明珂(2001
4、),《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王明珂(2004),<華夏邊界的形成〜談遊牧化歷程與族群認同>,《社會新天地》二○○四年九月號,頁23-31。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李金梅譯(2000),GellnerErnest著,《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社會文化學報》第三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367-390。宋蜀華、陳克進主編(2001):《中國民族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林信華(2
5、002),《台灣族群的秩序與重建》,宜蘭:佛光大學印。吳乃德(1998),<國家認同與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頁15-30。吳叡人譯(1999),AndersonBenedict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洪泉湖(2005),<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產業與文化傳承-以茶山部落為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央
6、民族大學出版社,頁46-62。夏曉娟(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9),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孫大川(1995),<行政空間與族群認同:以台灣原住民為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政治與歷史重建研討會」論文。許木柱(1991),<弱勢群族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頁399-428。許達然(1995),<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頁1-81。黃兆群(1993),《美國的民族與民族政策》,台北:文津出版社。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黃裕美
7、譯(2001),Huntington,S.P.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學強出版社。張茂桂(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179-207。傅仰止(1994),<台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刊》77期,頁35-87。彭兆榮(2004),<論民族與族群在變遷語境中的裂化因子>,《廣西民族
8、學院學報》,第26卷第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