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02992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9
《鼻内镜术后鼻渊通窍颗粒鼻腔冲洗的疗效观察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鼻内镜术后鼻渊通窍颗粒鼻腔冲洗的疗效观察刘艳丽修世国周海辉【摘要】 目的观察鼻内镜术后应用鼻渊通窍颗粒鼻腔冲洗的效果。方法对68例接受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用不同冲洗液冲洗鼻腔,测定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黏膜纤毛运输功能及术后6个月鼻腔内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应用鼻渊通窍颗粒稀释液冲洗鼻腔,1个月时黏膜纤毛运输功能明显恢复;3个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鼻内镜术后应用鼻渊通窍颗粒冲洗能促进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关键词】鼻腔冲洗;鼻渊通窍颗粒稀释液;鼻黏膜纤毛系统;术后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
2、gatetheeffectofnasaldoucheucociliarysystem,1monthand3monthsbeforeandafteroperationandtherecoverysituationafteroperationfor6months.ResultsNasalmucociliarysystemfunctionrestoredafternasaldoucheally3monthslater.ConclusionNasaldoucheucociliarysystemafterfunctionalendos
3、copicsinussurgery. Keyucociliarysystem;Effectaftersurgery 慢性鼻-鼻窦炎作为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鼻内镜鼻窦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术后鼻腔冲洗作为常规治疗,在国内外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关于鼻腔冲洗液、鼻腔冲洗装置等尚无统一方案。我院对2007-10~2008-04鼻窦炎住院行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常规配合鼻渊通窍颗粒稀释液鼻腔冲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术前经鼻窦内窥镜检查
4、和鼻窦冠状位和(或)水平位CT,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均符合1997年海口会议诊断标准〔1〕。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I型18例,Ⅱ型20例,Ⅲ型30例。随机均分为A组(实验组,男性23例,女性11例,其中I型9例,Ⅱ型10例,Ⅲ型15例)、B组(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9例,其中I型9例,Ⅱ型10例,Ⅲ型15例)。A组采用鼻渊通窍颗粒(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5g/袋)加入生理盐水260ml,温度为35~38℃倒入鼻腔冲洗器内(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生产)。鼻
5、腔冲洗1次/d,时间为术后3d~3个月。B组应用鼻腔冲洗器内药物冲洗(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生产),总量为260ml,含氯量为0.52%~0.58%的盐溶液。1次/d,时间为术后3d~3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3天,术后抽出鼻腔填塞物开始冲洗。 1.2糖精试验测量鼻黏膜纤毛传输速度的方法:由同一检查者采用王奎吉等〔2〕介绍的方法,清除鼻腔分泌物后,将直径1mm的糖精颗粒置于下鼻甲背面前端约1cm处,受检者每30~60s做一次吞咽动作,记录自糖精颗粒放人鼻腔至口内感觉到甜味的时间,即鼻黏膜纤毛摆动时间(min)。实验室
6、温度控制在20~22℃,相对湿度控制在30%~50%之间,测试前让受检者在该环境中适应30min。实验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各测1次。鼻内镜下观察窦口开放情况,黏膜水肿消退情况,上皮化等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 1.3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7海口会议标准〔1〕: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术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为治愈;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术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许脓性分泌物为好转;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黏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为无效。 1.4统计学
7、方法将两组术前、后对照行Wilcoxon检验,疗效行卡方检验,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糖精试验结果术前实验组的平均糖精清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的平均糖精清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糖精试验测量鼻黏膜结果(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n=34 2.2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两组疗效评价比较(略)
8、 3讨论 鼻内镜手术通过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状况,促进病变黏膜上皮形态和黏液清除功能及腺体分泌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抵御感染能力,缓解和消除黏膜炎性反应,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