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

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

ID:26798632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_第1页
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_第2页
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_第3页
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_第4页
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ok3i.农业部门中的农产品平均价格为PA,现代部门中第i类制造业产品的价格pi,则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完全价格指数为P=PμMP1-μA,消费者的收入来源于工资w看成τ函数,通过对连续函数的分析,可以得到图2。在ρ>μ的情况下,即规模经济大于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当τ<τ(s)时,制造业单中心集聚模式是自我强化的;而当τ>τ(s)时,即随着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大,制造业单中心集聚不足以支撑,就会发生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τ=τ  对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分析ok3i.农业部门中的农产品平均价格为PA,现代部门中第i类制造业产品的价格pi,则

2、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完全价格指数为P=PμMP1-μA,消费者的收入来源于工资w看成τ函数,通过对连续函数的分析,可以得到图2。在ρ>μ的情况下,即规模经济大于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当τ<τ(s)时,制造业单中心集聚模式是自我强化的;而当τ>τ(s)时,即随着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大,制造业单中心集聚不足以支撑,就会发生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τ=τ(s)是制造业集聚模式由单中心均衡向多中心均衡转变关于交易成本的临界点。由单中心集聚结构向多中心均衡结构转变关于交易成本的临界值,在制造业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增大而减小,即由于制造业规模经济较大,

3、即使区域之间交易成本较小,经济开放程度较大,也能够实现产业转移;在制造业规模经济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制造业市场份额的增大而增大,即在没有明显规模经济的竞争条件下,实现产业转移需要有一定的区域之间交易成本,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真实工资差距,才能实现产业转移(见表1)。在单中心集聚模式下,如果制造业竞争程度比较高,要实现产业转移需要通过实施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把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以促进本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得知,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区域之间交易成本的逐渐减小,区域之间经济开放程度提高,稳定的对称均衡结构在达到突破点后,制造业将由中西

4、部向东部转移,形成以东部为中心的制造业集聚结构。随着制造业市场份额增大,规模经济增加,强化单中心集聚结构的同时,随着工业化推进,当促进区域之间交易成本增加的相关因素导致中西部制造业劳动力实际工资增加时,则单中心的制造业集聚模式将向多中心均衡结构转变,制造业就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2经验实证:工业化进程中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规律(1)数据与指标说明本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制造业的市场份额μ,用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二产业总产值比重的动态变化衡量制造业的转移情况,用第二产业生产效率衡量制造业劳动力的名义工资w,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由该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第二

5、产业就业人数决定。区域内制造业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由区域内名义工资w和价格指数P,以及区域之间交易成本τ共同决定,即ω=wP-μ.(2)以东部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制造业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加,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区域之间的经济开放程度增加,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的交易成本减少,依据理论分析的结论,这就会导致以东部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发生,从对称结构向“中心-外围”集聚结构转变的突破点到来。改革后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主要表现为两种趋势:从整体上看,表现为以东部为中心的产业集聚过程;从东部地区内部看,表现为由大都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为,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和环

6、渤海湾转移的过程。从改革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第二产业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分布一直保持各占一半比重,形成平分秋色的格局。这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并进行政府主导的产业布局,从而形成改革后一段时期维持制造业在东部和中西部平均分布的对称结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制造业集聚效应,1996~2005年,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47.99%增长到65.10%(见表2)。中国正出现了一个以东部地区为制造业中心、以中西部地区为农业与采掘业外围的集聚结构(范剑勇,2004)。这种集聚效应来自知识的外溢效

7、应、前后向的产业关联与市场关联、特殊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共同作用所产生的“集聚力”,因此,东部省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以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为特征的产业转移发生,这种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强化了以东部地区为中心的集聚结构。陈佳贵等(2006)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发现1995~2004年的10年中,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在加速工业化,但东部地区的加速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10个工业化先进省市区有8个属于东部,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