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429590
大小:132.9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7
《产业集群与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产业集群与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第五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综述金祥荣项星回答和研究“在何地生产”这样一个还未被主流框架“接纳”的经济学基本问题的空间经济学,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成为前沿热点。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独特现象,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产业集群和空间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研究。2006年7月14日至17日,以“中国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为主题的第五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香港)利丰集团、长江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协办。自2
2、004年以来,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已经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和东华大学成功举办了四届。本届会议共征集入选学术论文八十余篇,设一个主会场和四个分会场,参会人员达三百余人,分别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数十个高校和研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纺织和家具等行业的协会,以及美、日、英、意、法、荷等国的著名学者。与会者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升级、集群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集群的经验研究等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对会议的有关成果进行综述。一、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升
3、级1.产业集群的创新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集群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香槟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EdwardFESER教授对区域创新中的集群政策作了探讨,从宏观视角提出制定集群政策的两种方法:一是将高科技产业集群视作经济增长战略的目标,也就是有选择地对创新产业进行培养(归纳为“集群建设”的方法);二是利用集群的概念,重新引导发展战略,从而在企业和机构之间引致协同效应从而推动创新(归纳为“协同杠杆”的方法)。后者将集群的发展视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更为适用
4、。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的刘曙光教授和宋德勇从路径依赖理论的独特视角出发,认为集群发展也是一个既有路径依赖又有路径创新的过程,并探讨了集群从路径依赖向路径创新转型的问题。他们将转型阶段细分为前期积累、内部博弈量变、内部博弈质变、外部博弈等四个阶段,又将每个阶段的客观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地方环境和外部环境四个层面,提出这些影响和作为主体的企业家相互作用导致企业(集群)路径转变的观点,在集群创新的理论上有所突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蔡宁教授和王晓娟从网络视角对产业集群升级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集群的网络嵌入关系,提出企业跨区域发展
5、导致产业集群内网络结构的重构和网络的跨区域扩张,诱致网络资源更新,促使产业集群升级的观点,并对这种升级的内在机理作了分析,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的李胜兰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呈现出的创新网络特征,以及以这种信任关系为纽带的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正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弱化,触及了集群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梅述恩、聂鸣和黄永明从区域品牌角度入手,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集群升级,认为区域品牌有两种模式
6、的创建机制,一是依靠规模优势打造区域品牌,二是依靠专业化服务形成区域品牌,并对区域品牌的支撑体系作了分析,提出区域品牌通过整合技术路线和整合市场渠道,促进集群内区域资源的优化,从而推动集群升级这一内在机理。这一研究视角同样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2.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教授HubertSCHMITS作了题为“区域系统和全球链”(RegionalSystemsandGlobalChains)的报告。SHMITS教授在产业集群和集体效率、地方和全球治理的互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升级等诸多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提出了价值链的
7、四种治理模式和产业升级的四层次分类方法,为产业集群的经验研究开创了一套有用的模型。本次报告中,他再次提出如何将区域内部联系和全球外部联系相结合,将集群的研究方法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问题,考察了不同价值链治理对不同升级类型的影响,以及对地方政策网络的影响,提出了在不同升级模式下,由政府、商业协会等参与组成的地方政策网络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地方企业追求集体行动的表现也有所不同这一独到的结论。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金祥荣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现阶段中国的产业集群以获取外部经济为主的马歇尔式的报酬递增,市场主体没能选择长期创新和内部经
8、济为主支持的报酬递增“高端路线”,缺乏的是第三方提供产权保护和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供给;理性的企业无法发送信号或发送信号的成本太高,以建立起声誉和甄别机制,无法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建立规模经济优势,而只能被动加入“低端”的全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