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91632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对“修志问道”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修志问道”的思考[摘要]李克强总理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是对地方志功能价值的本质概括,将修志工作提升到了“问道”的高度。“修志问道”之道,就是由志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存史、育人、资政中,这个基因得到转录、优化和不断完善。如何问道,体现在修志工作中,就是加强个人修养,增强在海量信息中的寻道能力;锤炼文字功底,提升以文载道水平;创新修志方法,提升传道效果。中国4/vie [关键词]修志问道;文化基因;以文载道 2014年4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对地方志工作做了重要批示,提出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具体要求。半年来,在工作和学习中,对
2、“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体会越来越深。尤其“问道”二字,是对志书功能价值的本质概括。将修志工作提升到“问道”的高度,是对修志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修志人必须认真思考、严肃对待、始终坚持的编修原则。在修志过程中是否问道,怎样问道,决定志书的质量、价值和功用,决定修志工作的意义。纵观我国方志历史,凡是以文载道之志,则为善志,反之亦然。那么,做为一个史志工作者,在修志过程中究竟要问哪些道,如何问道呢? 一、何谓“修志问道”之道 关于道有多种解释。老子说道是万物之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百度百
3、科解释说,道是路、方向、途径;是法则、规律;是思想体系;是方法技术等等。那么何谓“修志问道”之道呢?志书属于历史文化范畴,是形而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就是说,志书内容本身就是道,由文字承载的道。道体现在志书的精神内核里,准确地讲,也叫基因,中国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存在于志书文字,在志书功能发挥中得到传承,具体体现在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里。 (一)存史――文化基因的转录 文化基因是指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方志的存史功能就是文化基因的转录,
4、将志书中的志、表、图、传所承载的文化基因转化成后人的信念、习惯、价值观。 从《山海经》、《禹贡》、《越绝书》到今天各省市县乡镇志书,上万种,几十万卷,无不承载同一个功能――存史――基因转录。“清代《四库全书》著录和存目经史子集17.8万卷,其中方志是史部的4.41倍。1985年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入我国现有旧方志8264种、12.32万卷。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多万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编纂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就有6000多部,总字数在50亿字以上。”[2] 这些数字记载的史实浩如烟海,贯穿古今
5、,横陈百科,包罗万象,笼天地以形内,揽百业于笔端,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基因单元,连绵不断,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链。通过海量文献记载的史实,让后人从中看到先人的足迹,继承他的文明,崇尚他的道德精神。像一直流动着的血脉,生生不息,具有无法估量的凝聚力和包容性,渗透到民族的骨髓里,成为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绵延至今的生命之源。 (二)教化――文化基因的优化 翻开志书,开宗明义,几乎无不以教化为义。“彰善瘅恶,以裨社会风教”[3]是历朝历代修志要义。宋代志家董�k在《严州图经》序中写道:“(方志)使为政者究知风俗利病,师范先贤懿绩;而承学晚生,览之可以辑睦而还旧俗;宦达名流,玩之可以全高风而励
6、名节。”马光祖在《景定建康志》序阐述方志的作用为:“忠孝节义,表人材也;版籍登耗,考民力也;甲兵坚瑕,讨军实也;政教修废,察吏治也;古今是非得失之迹,重劝鉴也。夫如是然后有补于世。”杨敬德在《赤城元统志》序云:“……诠人物,崇义节,以彰劝惩,而教化可明矣。”等等,不胜枚举。 《至正昆山郡志》中“士不出门,而知天下之山川疆理、君臣政汉;不入提封,而知人民、城社、田租、风俗异同。”的丰富信息;《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奉献精神;《越绝书》中的范蠡、西施爱国爱家的情怀等,都被后代所传诵。即使是矜其乡贤,美其帮族,也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方志对教化的重视。今天,教化育人之道依然是修志者
7、必须遵循的编纂原则,作为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起到了优化民族品德的功效。 (三)资政――文化基因的改善 自《禹贡》问世以来,每个统一王朝都编有全国区域志,不管是官修还是私撰,都是给统治者看的,因此,资政是修志题中之义。有方志学者将旧志功用归纳十用,“一、巨细无遗,以为国史要删;二、周知利害,以利一代纲纪;三、详审山川,以决论守之略;四、备载万物,以筹国计民生;五、登列丁亩,以定一方赋税;六、博采风情,以利因地制宜;七、考核典章,以知政治兴替;八、著录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